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及其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2(性别)×2(独生性: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4(评价组合:男性独生,女性独生,女性非独生,女性非独生)的混合实验设计,采用独生子女刻板印象问卷,对8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能力维度上,各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2)热情维度上,"评价组合"主效应显著(F(3,237)=4.952,p0.001),其与"性别"和"独生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3,237)=4.410,p0.01;(F(3,79)=9.291,p0.001)。结论:热情维度上,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刻板印象,并表现出独生与性别的"内—外群体效应",刻板印象与"内—外群体效应"具有极大的对应关系。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宁波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刻板印象 内—外群体效应
【基金】:2011年度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SRIP)立项重点资助项目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我国自1979年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由过去少见的群体很快成为目前在青少年阶段人群中的主体群体[1]。当今中国,家庭人口减少,独生子女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实行计划生育后,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广文;单洪雪;;职业刻板印象成分及形成机制——大学生对医生认知的初步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杨丽达,李晓驷 ,张育麟 ,张志军 ,沈心芳 ,王莉 ,王克明;10年前后非独生子女间个性差异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3 包蕾萍;;独生子女公众观的变迁:一种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溯源[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6期
4 宋健;;再论“四二一”结构:定义与研究方法[J];人口学刊;2010年03期
5 林德发,范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探析[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6 王沛;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2期
7 侯东辉;郝兴昌;;高中生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关系[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8 王沛,陈学锋;刻板印象的意识性抑制[J];心理学报;2003年03期
9 刘素珍,,杨治良,龚佃祥,赵华;刻板印象:是否可以再分离?[J];心理学报;1998年03期
10 王月云;孙维权;陆芳;张晓方;周红;尹平;;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晓天;梁尚华;查建林;徐茵;;谈针对我国大学生学习行为的PBL教学策略[J];北京中医药;2009年01期
2 刘爱华;朱颖俊;;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克服[J];当代经济;2006年05期
3 冯永辉;国内近十年来内隐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4 谭峗峗;刘美霞;;高校辅导员要克服社会认知偏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史昭乐;杜勇敏;;一代独生子女的道德状况及其社会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6 宋广文;单洪雪;;职业刻板印象成分及形成机制——大学生对医生认知的初步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李志勇;;内隐记忆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李晓雪;;浅谈“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2期
9 李亚玲;;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09年38期
10 周振华;赵洁;袁川;;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差异的元分析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津;基于隐性需求的动漫品牌资产形成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王连心;基于系统复杂性科学及其方法论的中医诊疗认知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陈晶;亚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与大学生亚健康中医体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包蕾萍;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兰继军;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玉芳;持续性社会事件认知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琛琛;中职生自我刻板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艳梅;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干预[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晓玲;大学女生数学刻板威胁及其影响因素[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漫;大学生年龄刻板印象及其干预[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烁;独生子女报道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刘金秀;不同启动条件下性别刻板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7 黄建贵;社会判断中的连续性决策过程[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亚平;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及机制——来自ERP的证据[D];宁波大学;2008年
9 张亚楠;长春地区大学生地域刻板印象与择业意向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唐程艳;内、外群体刻板印象的选择性加工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亚非;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2 肖征;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J];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3 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4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5 姚齐和,赵传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4期
6 张丽霞,郑红,宁式颖,果孝文,白佐俊宪,风间雅江,佐藤至英,金洁;中日两国大学生UPI调查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7 夏镇夷;忻仁娥;陈寿康;唐慧琴;柳介丘;;儿童养育方式和心理卫生关系的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85年01期
8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8年10期
9 苏颂兴;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西方独生子女研究史论剖析[J];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02期
10 汪慧;当代中国家庭结构转变与家教定位——浅析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家庭因素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Yoshihisa Kashima;Victoria Wai-Lan Yeung;;系列再生法:实验模拟文化动态(英文)[J];心理学报;2010年01期
2 翟成蹊;李岩梅;李纾;;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变化和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3 耿佳慧;;刻板印象等待中的女人们——浅析《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人们对所处环境的社会认同[J];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4 马飞;;从几部大片看好莱坞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刘会凤;;论美国华裔文学自觉时期父者形象建构的策略[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张海钟;姜永志;;区域刻板印象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以甘肃和内蒙古原著居民为研究对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安桂花;张海钟;;国内关于刻板印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8期
8 陈茗;;刻板印象的解构——论《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包桂影;谢芸;;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性别角色的心理素质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10 管健;程婕婷;;系列再生法:探讨刻板印象的新思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岕建宏;廖裕幰;搤斌屸;李白峰;;同Q互奤於分}D策略之影
本文编号:289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8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