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空虚感与应对方式、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空虚感与应对方式、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于影响心理健康的负性情绪的研究也有很多,但研究者大多针对抑郁、焦虑等情绪,而对于空虚感研究的很少,而且这些仅有的研究也只是将空虚感看成抑郁、焦虑等情绪的附带产物,几乎没有针对性的直接研究。维克多·E·弗兰克尔调查了欧洲的学生群体,发现25%的被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空虚;而美国学生群体居然有60%的人有存在空虚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状况进行调查是非常迫切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存在的情绪问题,并借鉴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的理论观点,采用问卷法自编了大学生空虚感问卷,抽取重庆、河南等地642名在校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个体进行施测,以探讨我国当代大学生空虚感的状况和特点;并结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以分析应对方式、学校适应与空虚感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大学生空虚感可划分为价值感、意志自由、消极情绪、消极行为四个维度,所编制的由18个题项构成的大学生空虚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空虚感的测量工具。 (2)大学生空虚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特别是在消极情绪体验和消极行为表现上得分最高;男生空虚感水平高于女生;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空虚感水平逐渐降低;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价值感和意志自由维度上,硕士研究生得分显著低于本科生得分;课时较少的学生空虚感水平高于课时较多的学生。 (3)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要比学校适应良好的体验到更强烈的空虚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学生要比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体验到更强烈的空虚感。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对空虚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通过学校适应间接作用于空虚感的同时也直接作用于空虚感。
【关键词】:大学生 空虚感 应对方式 学校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8-24
- 1.1 选题缘由8-9
- 1.2 研究意义9-10
- 1.3 文献综述10-24
- 2 研究设计24-26
- 2.1 概念界定24
- 2.2 研究思路24-25
- 2.3 研究对象25
- 2.4 研究方法25
- 2.5 研究假设25-26
- 3 大学生空虚感问卷的编制26-35
- 3.1 研究目的26
- 3.2 研究假设26
- 3.3 研究程序26
- 3.4 研究结果26-33
- 3.5 讨论33-34
- 3.6 小结34-35
- 4 大学生空虚感的特点35-41
- 4.1 研究目的35
- 4.2 研究对象35
- 4.3 研究假设35
- 4.4 研究工具35-36
- 4.5 研究结果36-38
- 4.6 讨论38-40
- 4.7 小结40-41
- 5 大学生空虚感与应对方式、学校适应的关系41-46
- 5.1 研究目的41
- 5.2 研究假设41
- 5.3 研究对象41
- 5.4 研究工具41-42
- 5.5 数据处理42
- 5.6 研究结果42-45
- 5.7 讨论45
- 5.8 小结45-46
- 6 总讨论与总结论46-53
- 6.1 大学生空虚感的结构和测量工具46-47
- 6.2 大学生空虚感的特点47-49
- 6.3 空虚感与应对方式及学校适应的关系49-51
- 6.4 总结论51-53
- 7 教育建议与启示53-55
- 7.1 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应对学习与生活53
- 7.2 加强人际交往,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53-54
- 7.3 在痛苦中发现意义,实现自我超越54
- 7.4 注重启迪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54-55
- 8 研究创新与不足55-56
- 8.1 研究创新55
- 8.2 研究的不足55-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64
- 后记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张大均;江琦;;《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3 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9期
5 陈玲丽;刘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消极情感、社会抑制的影响——基于大学生样本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2期
6 张建红,魏美凤;当今大学生精神状态“脆弱性”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7 郝琳;“活出意义来”——“意义治疗学”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2期
8 杨学峰,邓庆华,彭志路,邹洪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6期
9 郑敏;李红霞;;大一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徐富明,于鹏,李美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亚员;认知图式、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学彬;心理控制源、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袁雪;大学生存在空虚与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王丽君;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雪;大学生生命控制感、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力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龚勋;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空虚感与应对方式、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9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