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亲子关系、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亲子关系、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初中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亲社会行为是国家、社会、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抓住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有助于学校更好的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初中生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新生代力量的教育,促进现代人优良品质的养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家庭因素紧密相关,亲子关系是家庭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研究表明,感戴与亲社会行为呈高相关,亲子关系对感戴水平也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以往关于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缺乏对其中介机制的探讨,所以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为提高其亲社会行为水平,对其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以感戴为中介变量,考察了亲子关系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亲子亲合问卷》、《初中生感戴问卷》和《亲社会倾向调查问卷》三种问卷对郑州市40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差异性检验、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l)初中生亲子关系的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母亲的关系要明显好于父亲。初中生亲子关系在年级、独生子女、随迁子女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亲子关系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类型中,报告最多的是紧急性亲社会行为,其余依次是依从性、情绪性、匿名性、利他性和公开性。总体来说,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年级、独生子女、随迁子女上差异显著,但在性别、父母文化程度上差异不显著。 (3)总体来说,初中生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与父亲的亲子关系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均与亲社会行为及其因子显著正相关;初中生的亲子关系与感戴及其三个维度相关均显著;感戴及各个因子与亲社会行为各个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 (4)初中生的感戴在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 亲子关系 感戴 亲社会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3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14
- 1 文献综述14-26
- 1.1 亲子关系研究综述14-17
- 1.1.1 亲子关系概念的界定14
- 1.1.2 亲子关系的测量14-15
- 1.1.3 亲子关系的现状研究15-17
- 1.2 感戴研究综述17-19
- 1.2.1 感戴的定义17-18
- 1.2.2 感戴的测量18
- 1.2.3 感戴的现状研究18-19
- 1.3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19-24
- 1.3.1 亲社会行为的界定19-21
- 1.3.2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21
- 1.3.3 亲社会行为的现状研究21-24
- 1.4 亲子关系、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24-26
- 1.4.1 亲子关系与感戴24
- 1.4.2 感戴与亲社会行为24-25
- 1.4.3 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25-26
- 2 问题提出26-28
- 2.1 问题的提出26
- 2.2 研究目的26
- 2.3 研究意义26-27
- 2.3.1 理论意义26-27
- 2.3.2 实践意义27
- 2.4 研究假设27-28
- 3 研究方法28-30
- 3.1 被试28
- 3.2 研究设计28-29
- 3.2.1 亲子亲合问卷28-29
- 3.2.2 初中生感戴问卷29
- 3.2.3 亲社会倾向调查问卷29
- 3.3 施测与数据处理29-30
- 4 研究结果30-42
- 4.1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30-33
- 4.1.1 初中生亲子关系总体特征30
- 4.1.2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30-31
- 4.1.3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31
- 4.1.4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31-32
- 4.1.5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随迁子女上的差异32
- 4.1.6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32-33
- 4.2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现状33-37
- 4.2.1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特征33-34
- 4.2.2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34
- 4.2.3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34-35
- 4.2.4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35-36
- 4.2.5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随迁子女上的差异36-37
- 4.2.6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37
- 4.3 初中生亲子关系、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37-42
- 4.3.1 初中生亲子关系与感戴的关系37-38
- 4.3.2 初中生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38
- 4.3.3 初中生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38-39
- 4.3.4 初中生感戴在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39-42
- 5 讨论42-50
- 5.1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42-45
- 5.1.1 初中生亲子关系总体特征42
- 5.1.2 初中生亲子关系性别差异42-43
- 5.1.3 初中生亲子关系年级差异43
- 5.1.4 初中生亲子关系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43
- 5.1.5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随迁子女上的差异43-44
- 5.1.6 初中生亲子关系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44-45
- 5.2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现状45-47
- 5.2.1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特征45
- 5.2.2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45
- 5.2.3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45-46
- 5.2.4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独生子女差异46-47
- 5.2.5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随迁子女上的差异47
- 5.2.6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47
- 5.3 初中生亲子关系、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7-50
- 5.3.1 初中生亲子关系与感戴的关系47-48
- 5.3.2 初中生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8
- 5.3.3 初中生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8-49
- 5.3.4 感戴的中介作用49-50
- 6 教育建议50-52
- 6.1 重视亲子关系的改善50
- 6.2 注重感戴的激发50-51
- 6.3 随迁子女问题51-52
- 7 结论52-54
- 7.1 主要结论52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52
-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52-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洪菊;;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0年17期
2 陈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3 裴晓霞;;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4年04期
4 冯爱梅;;区域活动: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途径[J];中国德育;2007年11期
5 李玉苹;;青少年为何丧失“亲社会行为”[J];心理世界;2002年10期
6 胡福伟;;体育教学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华章(教学探索);2007年06期
7 陈应成;;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2008年05期
8 廖策权;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王敏;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的理解与运用[J];山东教育;2002年30期
10 李玉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洪菊;;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郁;;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晓东;;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对心理层面的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毕长城;;亲社会行为与社会交换论[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宋凤宁;;高中生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程峗;李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秀丽;;两难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张庆鹏;;建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量维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鹏 黎洁 寇_g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荔;李纾:弱者更合作[N];北京科技报;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富豪进入慈善榜做秀又何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4 记者 章会 通讯员 张春蕾 记者 林慎 陈学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多[N];温州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苏军;让祖辈投资“亲情”合适吗[N];文汇报;2010年
6 汪来超;如何确认亲子关系[N];检察日报;2002年
7 彭薇;超六成初中生参加补课[N];解放日报;2007年
8 上高中学 陈清英;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水平[N];宜春日报;2008年
9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教育孩子只允许有一种声音[N];中国妇女报;2009年
10 记者 龙超凡;千名初中生无学籍事件得到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赵红霞;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暴占光;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家碧;台湾省苗栗县初中生休闲行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容;初中生亲子关系、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2 蒋柳;培育听障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干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行娜娜;初中生的移情及其在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刘慧;初中生家庭亲密度、希望及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贞珍;特质感恩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苗娜娜;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睿;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楠;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毛静思;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宇;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学校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亲子关系、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91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