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流动空间为核心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10:40
我国义务教育政策是以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及均衡优质发展为导向,重点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就近入读公立学校。对于流动儿童实施救助保护网络体系,政策成效显著。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化支撑体系,难以解决流动儿童因人口迁移而中断义务教育过程的问题。流动儿童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共享性教育信息资源要素、开放式教育信息管理要素以及流动性教育空间要素,其基本架构包括义务教育的核心主体、服务主体、内容体系、实践过程与教育环境,分系统包括信息化教育需求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支持系统。启动国家教育部门主导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学习机制、公立学校与公共设施机构之间的信息化教育共管机制、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信息化"教学—考核—认证"机制、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教育流动、通力合作的信息化义务教育体系,是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根本保证。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1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支撑体系的三大要素
、统一管理的合作性,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统一规范地纳入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形成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的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公立学校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信息化教育合作体系,构建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的建设环境。“流动空间并非简单地消灭了地方空间,转化的过程才是关键”[34]。融通固化的行政区位及不同标准的义务教育内容体系,实现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共享,是从根本意义上体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和统一化。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三)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系统构建1.信息化教育的流动需求系统(1)广大的农村公立学校。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流动性,而信息化教育资源流动是提高农村公立学校的教育水平最直接的途径。(2)民工家庭流动儿童。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保持家庭完整性,大量农村儿童伴随民工入城。儿童的流动性取决于民工流入地的收入水平以及当地公立学校的入学门槛。在收入相对稳定的城市立足,并能够顺利地以“居住证”解决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有效降低儿童流动性的根本做法。而在民工做出职业选择和儿童入学的过程中,信息化教育的流动性关系到义务教育过程的延续性,这是义务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所在。(3)公共信息化设施与机构的公益性功能发挥不足。由于城市网络的家庭化普及,城市图书馆、阅览室、少年宫等信息化公共设施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利用人群主要集中于城市居民,进城务工者及其流动子女的参与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中鲜有列出专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专题内容。城市公共信息化设施作为接纳外来工作人口的窗口,充分利用其教育的功能,对于解除民工及其子女的“孤
义务教育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是统计随迁子女规模、公立学校容纳规模、摸查流动儿童教育状况,以“流入地—流出地”之间的统一管理与合作,建立信息化档案库,让流动儿童无一遗漏地进入义务教育系统的保障机制。根据各地公立学校与公共信息化教育机构统一构建的信息档案库掌握流动儿童去向,更新儿童发展状态,掌握民工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构成状况、家庭信息化教育状况、学业完成状况等,实行查有实据的具体化管理,是把每一个儿童作为国家人才储备进行培养的基本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的四大运行机制如图3所示。五、结束语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正在国家倡导的城乡一体化均衡优质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具体化地解决。义务教育信息化既撼动城乡行政区域分割的教育壁垒,又是以远距离工作(Teleworking)与远程教育(DistanceLearning)的有机结合,推进资源要素、管理要素与空间要素跨域流动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国家与地方政府以及各地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农村与城市公立学校的信息化融入、社会公共设施对于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推广以及民工家庭积极配合流动儿童信息化学习,将成为联结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义务教育流动线。共同开启以公立学校为主体,以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为补充的全方位、流动性、统一规划、规范安排的义务教育信息化全系统运行,集国家政府之力、公共设施之便、公立学校之规,全力构建资源共享、教育流动、通力合作的现代义务教育体系,将城乡流动的全体儿童推向现代信息化学习之路,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实现义务教育的无差别和全渗透,是以教育流动空间为核心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参考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合的因素分析——基于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视角[J]. 谢勇. 教育与经济. 2017(04)
[2]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初中后流向哪里?——基于北京市1866名流动儿童学生长期跟踪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宋映泉,曾育彪,张林秀. 教育经济评论. 2017(03)
[3]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J]. 孙军.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05)
[4]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的界定及其关系[J]. 邝宏达,徐礼平.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7(02)
[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迁移特征与流动儿童教育机会[J]. 许庆红,张晓倩,吕昭河. 青年探索. 2017(02)
[6]教育空间的增殖与中心位移[J]. 苏尚锋.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6(04)
[7]随迁儿童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J]. 孙亚文,贺雯,罗俊龙. 心理学报. 2015(11)
[8]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影响的研究[J]. 刘雍潜.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4)
[9]北京市随迁子女学校布局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J]. 李奕,宫辉力.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5)
[10]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 彭红光,林君芬.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0)
本文编号:2931620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1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支撑体系的三大要素
、统一管理的合作性,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统一规范地纳入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形成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的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公立学校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信息化教育合作体系,构建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的建设环境。“流动空间并非简单地消灭了地方空间,转化的过程才是关键”[34]。融通固化的行政区位及不同标准的义务教育内容体系,实现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共享,是从根本意义上体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和统一化。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三)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系统构建1.信息化教育的流动需求系统(1)广大的农村公立学校。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流动性,而信息化教育资源流动是提高农村公立学校的教育水平最直接的途径。(2)民工家庭流动儿童。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保持家庭完整性,大量农村儿童伴随民工入城。儿童的流动性取决于民工流入地的收入水平以及当地公立学校的入学门槛。在收入相对稳定的城市立足,并能够顺利地以“居住证”解决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有效降低儿童流动性的根本做法。而在民工做出职业选择和儿童入学的过程中,信息化教育的流动性关系到义务教育过程的延续性,这是义务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所在。(3)公共信息化设施与机构的公益性功能发挥不足。由于城市网络的家庭化普及,城市图书馆、阅览室、少年宫等信息化公共设施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利用人群主要集中于城市居民,进城务工者及其流动子女的参与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中鲜有列出专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专题内容。城市公共信息化设施作为接纳外来工作人口的窗口,充分利用其教育的功能,对于解除民工及其子女的“孤
义务教育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是统计随迁子女规模、公立学校容纳规模、摸查流动儿童教育状况,以“流入地—流出地”之间的统一管理与合作,建立信息化档案库,让流动儿童无一遗漏地进入义务教育系统的保障机制。根据各地公立学校与公共信息化教育机构统一构建的信息档案库掌握流动儿童去向,更新儿童发展状态,掌握民工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构成状况、家庭信息化教育状况、学业完成状况等,实行查有实据的具体化管理,是把每一个儿童作为国家人才储备进行培养的基本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的四大运行机制如图3所示。五、结束语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正在国家倡导的城乡一体化均衡优质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具体化地解决。义务教育信息化既撼动城乡行政区域分割的教育壁垒,又是以远距离工作(Teleworking)与远程教育(DistanceLearning)的有机结合,推进资源要素、管理要素与空间要素跨域流动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国家与地方政府以及各地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农村与城市公立学校的信息化融入、社会公共设施对于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推广以及民工家庭积极配合流动儿童信息化学习,将成为联结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义务教育流动线。共同开启以公立学校为主体,以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为补充的全方位、流动性、统一规划、规范安排的义务教育信息化全系统运行,集国家政府之力、公共设施之便、公立学校之规,全力构建资源共享、教育流动、通力合作的现代义务教育体系,将城乡流动的全体儿童推向现代信息化学习之路,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实现义务教育的无差别和全渗透,是以教育流动空间为核心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参考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合的因素分析——基于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视角[J]. 谢勇. 教育与经济. 2017(04)
[2]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初中后流向哪里?——基于北京市1866名流动儿童学生长期跟踪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宋映泉,曾育彪,张林秀. 教育经济评论. 2017(03)
[3]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J]. 孙军.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05)
[4]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的界定及其关系[J]. 邝宏达,徐礼平.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7(02)
[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迁移特征与流动儿童教育机会[J]. 许庆红,张晓倩,吕昭河. 青年探索. 2017(02)
[6]教育空间的增殖与中心位移[J]. 苏尚锋.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6(04)
[7]随迁儿童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J]. 孙亚文,贺雯,罗俊龙. 心理学报. 2015(11)
[8]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影响的研究[J]. 刘雍潜.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4)
[9]北京市随迁子女学校布局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J]. 李奕,宫辉力.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5)
[10]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 彭红光,林君芬.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0)
本文编号:2931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93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