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空间计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8:00
本文关键词: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空间计划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以及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普通高中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进程,致使基础教育设施在实际使用中严重失衡,为此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通过撤点并校的方式集中教学资金和资源,实现由“乡镇办高中”向“县城集中办高中”的模式转换。在此过程中,在校生规模超过3000人、班级规模超过50班的超大规模高中普遍存在,然而在其校舍建设方面,特别是作为教学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专用教室,目前尚无可供参考的建设标准,因此,如何使专用教室适应高中办学规模扩大以及新型中学教育所产生的新要求,完善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空间计划研究。首先通过总结国内外中学教育发展历程和教室发展模式,为专用教室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其次汇总近十年普通高中发展的相关数据,证实超大规模高中普遍存在的同时数量上不断增加,并在教育资源、管理组织和班级规模方面均具有新特点,相应对专用教室的数量、内容、面积和组织布局方面均产生新变化。在以上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针对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进行阶段性实地调查,分析其布局现状、使用情况和课程设置等,,总结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为下一步对应的解决策略作铺垫。在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的数量问题上,以所调研实例的资料数据为支撑,提出初步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试算;在内容问题上,针对传统专用教室的单一功能,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概念,并通过空间的组合和分隔实现复合化空间的设计;在面积问题上,针对相关标准的指标规定,提出空间可变性的概念,并通过模数制、专用教室—走廊一体化和灵活构件实现可变性空间的设计;在组合布局问题上,联系实例归纳其设计原则和适应性模式,并进一步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最后,选取代表性实例进行详细说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的空间计划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超大规模高中 专用教室 数量计算 功能复合化 空间可变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12-13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1.3.1 研究目的13
- 1.3.2 研究意义13-14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18-20
- 1.5.1 研究内容18
- 1.5.2 研究框架18-20
- 1.6 研究方法20-22
- 2 国内外中学教育发展概况及对专用教室的影响22-35
- 2.1 国内外中学教育发展历程22-25
- 2.1.1 美英及日本的中学教育发展历程22-24
- 2.1.2 国内中学教育发展历程24-25
- 2.2 国内外中学教室发展模式25-29
- 2.2.1 固定班级与专用教室结合模式25-26
- 2.2.2 非固定班级与自习室结合模式26-27
- 2.2.3 综合教室模式27-28
- 2.2.4 系列学科模式28
- 2.2.5 开放学科模式28-29
- 2.3 新型中学教育对专用教室的影响29-34
- 2.3.1 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29-30
- 2.3.2 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30-31
- 2.3.3 从教条化走向人性化31-33
- 2.3.4 从一致化走向特色化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3 超大规模高中发展概况及对专用教室的影响35-48
- 3.1 超大规模高中的现状与趋势35-38
- 3.1.1 超大规模高中的发展现状35-37
- 3.1.2 超大规模高中的潜在趋势37-38
- 3.2 超大规模高中的特点38-41
- 3.2.1 教育资源整合38-39
- 3.2.2 管理组织变革39-40
- 3.2.3 班级规模扩大40-41
- 3.3 超大规模对专用教室的影响41-46
- 3.3.1 对专用教室数量的影响41-43
- 3.3.2 对专用教室内容的影响43-45
- 3.3.3 对专用教室面积的影响45
- 3.3.4 对专用教室组织布局的影响45-46
- 3.4 本章小结46-48
- 4 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的调查与分析48-84
- 4.1 调查构思48-49
- 4.2 实地调研49-68
- 4.2.1 实地调研对象的选取49-50
- 4.2.2 调研对象的概况与总体布局50-55
- 4.2.3 调研对象的单体布局55-62
- 4.2.4 调研对象的使用现状62-64
- 4.2.5 调研对象的课程设置64-68
- 4.3 问卷调研68-69
- 4.3.1 问卷调研的内容68
- 4.3.2 问卷调研对象的选取68-69
- 4.3.3 调研问卷的设计69
- 4.4 调研成果分析69-82
- 4.4.1 教学模式的变化与评价69-73
- 4.4.2 专用教室所存在的问题73-78
- 4.4.3 专用教室的适应性改进意见78-80
- 4.4.4 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的设计策略80-82
- 4.5 本章小结82-84
- 5 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数量的计算84-93
- 5.1 研究思路84-85
- 5.2 专用教室的利用率85-90
- 5.2.1 理论利用率85-87
- 5.2.2 计划利用率87-88
- 5.2.3 实际利用率88-90
- 5.3 专用教室数量计算90-91
- 5.3.1 专用教室数量的影响因素90-91
- 5.3.2 专用教室数量计算公式91
- 5.3.3 专用教室数量的试算91
- 5.4 本章小结91-93
- 6 超大规模高中专用教室的适应性设计93-139
- 6.1 专用教室的功能复合化设计93-101
- 6.1.1 传统的单一功能93-95
- 6.1.2 功能复合化的概念95-97
- 6.1.3 复合化空间的设计97-101
- 6.2 专用教室的空间可变性设计101-114
- 6.2.1 相关标准对面积指标规定101-104
- 6.2.2 空间可变性的概念104-107
- 6.2.3 可变性空间的设计107-114
- 6.3 专用教室的适应性组合布局114-132
- 6.3.1 设计原则114-121
- 6.3.2 适应性模式121-128
- 6.3.3 发展趋势及策略128-132
- 6.4 国内外高中专用教室优秀实例分析132-137
- 6.4.1 日本W褚聊窝г白酆细呒吨醒
本文编号:311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1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