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基于社会性软件促进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开发

发布时间:2017-04-28 05:10

  本文关键词:基于社会性软件促进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web2.0到社会性软件再到社会化媒体,博客、人人网、微博等这类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软件、网站或平台的代名词不断被刷新,内涵却不断加深,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有助于扩大信息来源,开阔知识视野,拓展行动范围,,使人们更高效地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进一步提升非正式学习在人们知识获得中的比例。大学生作为社会性软件使用的一个主要群体,具有乐于接受新生网络事物、使用网络频繁、高度依赖网络等显著特点。但是多数时间用于娱乐和游戏,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的存在,对数字化学习尚未完全适应。学会如何选择与高效使用社会性软件构建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以促进自身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认知水平、行为水平、情感态度、自控性、自我效能感和使用动机六个维度了解并分析大学生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而后综合ADDIE教学设计模型和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统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策略、学生成绩评定与课程效果评价等环节,开发了课程《社会性软件与大学生学习》。本研究在宁波大学,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对课程开发方案实施了两轮教学试验。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课程实施效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选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增强了使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掌握了社会性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社会性软件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能力。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从社会性软件的概念、社会性软件的教育应用、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了述评;第三章对当前大学生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现状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及其分析;第四章为课程《社会性软件与大学生学习》的设计与开发;第五章为课程方案的实施,显示了两轮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非正式学习 大学生 课程设计与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目的8-9
  • 1.3 研究内容9
  • 1.4 研究意义9-10
  • 1.4.1 理论意义9-10
  • 1.4.2 应用价值10
  • 1.5 研究方法10-13
  • 2 相关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13-28
  • 2.1 社会性软件概念的相关研究13-15
  • 2.1.1 国外关于社会性软件定义的描述13-14
  • 2.1.2 国内关于社会性软件定义的描述14-15
  • 2.2 社会性软件的教育应用综述15-24
  • 2.2.1 社会性软件应用于教育的优势15-18
  • 2.2.2 社会性软件的教育应用现状18-20
  • 2.2.3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的相关研究20-24
  • 2.2.4 综述小结24
  • 2.3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24-28
  • 2.3.1 维果茨基的“心理工具”理论24-25
  • 2.3.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25-26
  • 2.3.3 从六度空间到四度空间26-28
  • 3 基于社会性软件促进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需求分析28-43
  • 3.1 研究设计28
  • 3.2 问卷编制28-29
  • 3.3 量尺选择29
  • 3.4 抽样及统计方法29-30
  • 3.4.1 抽样方法29-30
  • 3.4.2 统计方法30
  • 3.4.3 样本结构30
  • 3.5 信效度检测30-32
  • 3.6 研究结果32-41
  • 3.6.1 大学生基于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层面均值描述32-36
  • 3.6.2 大学生基于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差异分析36-40
  • 3.6.3 大学生基于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40-41
  • 3.7 小结41-43
  • 4 《社会性软件与大学生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43-51
  • 4.1 学习者分析43-44
  • 4.1.1 学习者特征分析43
  • 4.1.2 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43
  • 4.1.3 学习者差异分析43-44
  • 4.2 课程目标设置44-45
  • 4.3 课程内容选择与编排45-47
  • 4.3.1 主要教学内容45
  • 4.3.2 课程内容编排45-47
  • 4.4 课程组织和实施策略47-50
  • 4.4.1 课程组织方案47
  • 4.4.2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法和学法47-50
  • 4.5 学生成绩评定和课程实施效果评价50-51
  • 4.5.1 学生成绩评定方式50
  • 4.5.2 课程效果评价50-51
  • 5 《社会性软件与大学生学习》课程的实施及效果分析51-67
  • 5.1 第一轮教学试验51-56
  • 5.1.1 学生情况分析51
  • 5.1.2 课程评价51-56
  • 5.1.3 课程反思与探讨56
  • 5.2 第二轮教学试验56-67
  • 5.2.1 教学方案调整56-58
  • 5.2.2 学生情况分析58-60
  • 5.2.3 课程评价60-65
  • 5.2.4 课程反思与探讨65-67
  • 6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研究结论67
  • 6.2 研究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5
  • 附录 A:大学生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情况访谈提纲75-77
  • 附录 B:大学生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问卷77-80
  • 附录 C:课程效果访谈提纲80-81
  • 在学研究成果81-82
  • 致谢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向辉;学习的互联法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22期

2 庄秀丽;;WEB2.0技术学习的课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9期

3 郑彬彬;庄秀丽;;基于维基平台的教学活动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12期

4 庄秀丽;张春雷;;WEB2.0技术学习的作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11期

5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6 朱哲;甄静波;;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模式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7 姜珍珍;;社会性软件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庄秀丽;;Web2.0技术学习的问题与对策[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9 余波;庄秀丽;傅佩缮;;WEB2.0网络中参与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10 黄雯;王红;徐娜;李爱军;;一种改进的移动社会性软件搜索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社会性软件促进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32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0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