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知识的形成、传递与习得: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21:17

  本文关键词:知识的形成、传递与习得: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伯恩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社会学家之一,其建构的符码理论和教育论述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内对于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的研究已趋近完备,但对教育论述理论仍是知之甚少。本文以知识的形成、传递与习得的过程为线索,旨在对伯恩斯坦的教育论述理论进行系统性的阐释。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伯恩斯坦的生平,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伯恩斯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渊源;涂尔干的团结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以及布迪厄的资本理论都对伯恩斯坦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了伯恩斯坦的理论演进历程,阐释了符码理论与教育论述理论的内在联系,论证了伯恩斯坦如何从符码理论研究一步步过渡至教育论述理论的建构. 第三部分对教育论述的三个场域及其内部结构和规则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这三个场域分别是生产场域——知识的形成场域、再脉络化场域——知识的传递场域、再生产场域——知识的习得场域。这三脉络和场域构成了教育机制,教育机制及其内部的结构和规则是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最核心的部分。 第四部分对伯恩斯坦的教育论述理论进行了评价。尽管教育论述理论在教育社会学学界有着至高的地位,但是从其建构和实践的角度而言仍有着不完善之处;教育论述理论对我们的教育研究也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其对“课程”的反思与再建构,所采用的独特的研究路径,以及对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探讨值得教育研究者们深思与借鉴。
【关键词】:伯恩斯坦 符码 教育论述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19
  • (一) 研究缘起8-9
  • (二) 研究目的9
  • (三) 文献综述9-13
  • 1.国内研究现状9-11
  • 2.国外研究现状11-13
  • (四) 核心概念13-18
  • 1. 公共语言型式与正式语言型式13-14
  • 2. 限制型符码和精致型符码14-15
  • 3. 分类与架构15-16
  • 4. 教育论述16-18
  • (五) 研究方法18-19
  • 一、 伯恩斯坦的知识之路与思想渊源19-27
  • (一) 生平经历及主要著作19-21
  • 1.生平经历19-20
  • 2.主要著作20-21
  • (二) 思想渊源21-27
  • 1.涂尔干的理论对伯恩斯坦的影响21-23
  • 2.马克思的理论对伯恩斯坦的影响23-24
  • 3.米德的理论对伯恩斯坦的影响24-27
  • 二、 从符码到论述:伯恩斯坦的理论演进27-31
  • (一) 伯恩斯坦理论发展的三个时期27-29
  • (二) 伯恩斯坦理论演进之路29-31
  • 三 教育论述的建构31-38
  • (一) 生产场域——知识的形成32-33
  • (二) 再脉络化场域——知识的传递33-35
  • (三) 再生产场域——知识的习得35-38
  • 四、 评价与启示38-43
  • (一) 对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的评价38-39
  • (二) 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39-43
  • 1. 对“课程”的反思与再建构39
  • 2.研究路径39-42
  • 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认识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后记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戚涛;文学作品的福柯式阅读——以《拾橡子的男孩》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宝明;长时段 博物馆 主体性——《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的意义及其局限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伊迎;;化功大法——评后结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游海燕;;说什么与怎么说:试析《三位一体》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张云;;浅析中国社会中女性话语权力建构的可能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9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10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历史“追忆”概念及现代价值[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国强之《草船借箭》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于洋;;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8 于明;;《柯克报告》与英国判例法文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健生;大学场域中师生话语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福柯主体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叶立;网络新闻的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7 梁宁宁;跨文化视角分析旧约中罪恶的权力话语[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艳华;论克尔凯郭尔的生存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甜;1927-1965年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知识的形成、传递与习得: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45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