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13:0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研究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基础,使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成为可能。本研究选择了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研究为议题,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探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 在第1个研究中,我们以Peterson和Seligman开发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VIA-IS)为工具,数据分析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确定因子数目的方式,探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外显结构,同时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 研究2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概念及其心理结构的探究采用了词汇学的方法,研究词汇材料来源于性格优点和美德分类(VIA-CS)(PetersonSeligman,2004)、中国人大七人格模型以及Schwartz的价值分类,在此基础上编制问卷,探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结构,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和内涵。 研究3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探讨大学生对不同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态度。此研究作为研究2的补充和深化,验证和修订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同时探讨了其它相关问题。 综合来看,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外显结构共有人际关系、才智、行事风格三大维度,各个维度下均包含若干品质。 (2)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与人际关系及积极心态相关的品质普遍发展较好,而与学习创造、拼搏上进相关的品质,大学生则相对缺少。 (3)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态度存在显著的IAT效应,内隐上大学生对积极品质持肯定态度,对消极品质持否定态度。 (4)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IAT效应值更显著,即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将积极心理品质与好感词(同时将消极心理品质与非好感词)联系的更为紧密。女生对于积极心理品质更为认可和肯定,而对于消极心理品质则更为否认和怀疑。学科对IAT效应不存在显著影响,文、理科被试IAT效应值没有显著差异,并且性别和学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5)50个积极心理品质的IAT效应有所不同,大体上人际关系和外向性维度的项目得分较高,才智和行事风格维度的项目得分较低。即人际、人品相关的特质比优秀的才干更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与重视。 (6)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隐结构共分为四大维度,分别为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外向性、才智。四大维度下均各包括若干积极心理品质,并且得到了各维度下的中心特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 外显结构 内隐结构 内隐态度 内隐联想测验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4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4-32
- 1.1 积极心理学简述14-17
- 1.1.1 概念14
- 1.1.2 基本观点14-15
- 1.1.3 积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5-16
- 1.1.4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16-17
- 1.2 积极心理品质概述17-21
- 1.2.1 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17-18
- 1.2.2 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18-21
- 1.2.2.1 各领域人群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18-19
- 1.2.2.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19-20
- 1.2.2.3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20-21
- 1.3 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21-25
- 1.3.1 积极心理品质的外显结构21-23
- 1.3.2 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结构23
- 1.3.3 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23-25
- 1.3.3.1 国外相关研究24-25
- 1.3.3.2 国内相关研究25
- 1.4 内隐态度简介25-27
- 1.5 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AT)27-29
- 1.5.1 内隐联想测验的概念27
- 1.5.2 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27-28
- 1.5.3 内隐联想测验的施测程序28-29
- 1.6 问题的提出29-32
- 第2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外显结构探索32-44
- 2.1 研究目的32
- 2.2 研究假设32
- 2.3 研究方法32-34
- 2.3.1 被试32
- 2.3.2 研究工具32-33
- 2.3.3 数据分析33-34
- 2.4 结果34-40
- 2.4.1 项目分析34-35
- 2.4.2 探索性因素分析35-40
- 2.4.2.1 数据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35-36
- 2.4.2.2 因素分析的具体方法36-40
- 2.4.2.3 因子命名及因子负载40
- 2.4.3 积极心理品质量表(VIA-IS)的结构40
- 2.5 讨论与分析40-41
- 2.5.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分析40-41
- 2.5.2 关于外显结构41
- 2.6 结论41-44
- 第3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结构探究44-56
- 3.1 研究目的44
- 3.2 研究假设44
- 3.3 研究思路44
- 3.4 研究材料的获取44-45
- 3.5 研究方法45-46
- 3.5.1 被试45-46
- 3.5.2 研究工具46
- 3.5.2.1 研究材料46
- 3.5.2.2 问卷的编制46
- 3.5.3 数据分析46
- 3.6 结果46-53
- 3.6.1 项目分析46-48
- 3.6.2 探索性因素分析48-51
- 3.6.2.1 数据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48
- 3.6.2.2 因素分析48-51
- 3.6.3 因子负载51
- 3.6.4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结构51-53
- 3.7 讨论与分析53-54
- 3.7.1 描述性统计53
- 3.7.2 积极心理品质内隐结构分析53-54
- 3.8 结论54-56
- 第4章 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态度研究56-66
- 4.1 研究目的56
- 4.2 研究假设56
- 4.3 研究方法56-57
- 4.3.1 被试56
- 4.3.2 实验设计56-57
- 4.3.3 实验材料57
- 4.3.4 实验工具57
- 4.4 实验过程57-59
- 4.5 数据的预处理59-60
- 4.6 数据分析结果60-63
- 4.6.1 内隐态度效应60-61
- 4.6.1.1 相容和不相容任务平均反应时、对数值比较60
- 4.6.1.2 相容和不相容任务配对样本 T 检验60-61
- 4.6.2 性别、学科对 IAT 效应值的影响61
- 4.6.3 不同积极心理品质的 IAT 效应61-63
- 4.7 讨论和分析63-64
- 4.7.1 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态度分析63-64
- 4.7.2 积极心理品质内隐态度的性别、学科差异64
- 4.7.3 积极心理品质的 IAT 效应64
- 4.8 结论64-66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启示66-72
- 5.1 总结66-69
- 5.1.1 总讨论66-67
- 5.1.1.1 积极心理品质内隐与外显结构比较66-67
- 5.1.1.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隐结构的中心特质67
- 5.1.2 总结论67-69
- 5.2 研究启示69-72
- 5.2.1 价值与创新69-70
- 5.2.2 不足与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8
- 附录78-84
- 致谢84-8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陈志方;沐守宽;;《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因子结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4 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5 甘雄;赖小林;;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6 韩云萍;王跃;朱丽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7期
7 高屹;;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8 张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17期
9 任滨海;黄真真;;内隐联想测验概述[J];考试周刊;2007年24期
10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48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