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社会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就业以及职业道路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期望了解高职生生涯心理的发展特点,以帮助高校开展多样化的适合高职生生涯发展特点的生涯辅导,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生涯适应力。本研究以南京市419名高职生作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主要考察高职生的生涯适应力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人口学/组织变量的高职生在生涯适应力上存在显著差异;2.生涯适应力、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三者两两相关。3.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在生涯适应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生涯适应力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来影响生活满意度。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职生 生涯适应力 应对方式 生活满意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2
- 1.1 问题提出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内容11-12
- 第2章 文献综述12-23
- 2.1 生涯适应力相关研究12-16
- 2.1.1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及内涵12-13
- 2.1.2 生涯适应力的结构与测量13-14
- 2.1.3 生涯适应力的相关变量研究14-16
- 2.2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16-18
- 2.2.1 应对方式的内涵及结构16-17
- 2.2.2 应对方式的理论及测量17-18
- 2.3 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18-19
- 2.3.1 生活满意度的内涵18
- 2.3.2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18-19
- 2.3.3 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变量研究19
- 2.4 生涯适应力、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19-21
- 2.4.1 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19-20
- 2.4.2 生涯适应力与应对方式20-21
- 2.4.3 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21
- 2.5 文献回顾总结21-23
-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23-25
- 3.1 概念的界定23
- 3.1.1 高职生23
- 3.1.2 生涯适应力23
- 3.1.3 应对方式23
- 3.1.4 生活满意度23
- 3.2 研究假设23-25
- 第4章 研究设计25-28
- 4.1 研究目的25
- 4.2 研究工具25-26
- 4.3 研究对象26-27
- 4.4 统计方法27-28
- 第5章 研究结果28-36
- 5.1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28-31
- 5.1.1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28
- 5.1.2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28-29
- 5.1.3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29
- 5.1.4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实习经历上的差异比较29-30
- 5.1.5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学生干部经历上的差异比较30-31
- 5.1.6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家庭经济地位上的差异比较31
- 5.2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31-32
- 5.3 应对方式对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32-36
- 第6章 讨论与分析36-44
- 6.1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36-39
- 6.1.1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性别上的差异36-37
- 6.1.2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专业上的差异37
- 6.1.3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年级上的差异37-38
- 6.1.4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实习经历上的差异38
- 6.1.5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学生干部经历上的差异38-39
- 6.1.6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在家庭经济条件上的差异39
- 6.2 生涯适应力、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39-44
- 6.2.1 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39-40
- 6.2.2 生涯适应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40-41
- 6.2.3 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41-42
- 6.2.4 应对方式在生涯适应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42-44
- 第7章 研究总结44-47
- 7.1 研究结论44
- 7.2 研究创新44
- 7.3 研究建议44-46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46-47
- 附录A 正式调查问卷47-50
- 参考文献50-5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5期
2 杨明明;康复专业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回归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3 胡智惠;;大学生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单常艳;张秀秋;郭瞻予;;应对方式研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李玲;王站站;;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梁执群,卢莉;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7 欧阳常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应对教育[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04期
8 蒋奖;董娇;王荣;;工作场所欺负与员工抑郁和工作满意度: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8期
9 邓春暖;陶云;潘向明;李伦琼;;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雷晓梅,何宏灵,杨玉凤;1083名中学生“非典”流行期间心理行为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艳梅;;公正世界信念与中学生在校苦恼、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黄静仪;许向红;滕月;林咏芝;彭迈克;;中国人应对方式:文化对应对方式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严茹;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梁宏;成年人的生命意义及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3 胡小兵;大学生自我同情、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3年
4 张爱平;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5 杨光;高职生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6 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4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