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21-11-16 17:21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人性化和对人的多种特质与能力综合模拟的新兴技术工具的诞生与普及,现存的人与技术的关系将发生全面改变,信息技术将从拟人化的功能走向属人化,走向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的解放和发展。虚拟空间拓展并延伸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以信息化社会特有的特征,挑战着人类的认识能力与价值体系。以智能虚拟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社会正在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生存环境。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谋求发展的排头先锋,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巨大动力。 教育技术的核心与关键在于“教育中的技术”,强调教育与技术的融合,面对未来智能虚拟技术构成的信息化社会不断确立的趋势,设计、开发能够有效用于教育的智能虚拟系统,成为教育技术学不可或缺且十分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研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智能与虚拟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分析并预测了教育中智能与虚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侧重点与实现的可能性。在合理预测的基础上,构建宏观的教育智能虚拟系统开发的思想与方法理论。为指导教育智能虚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指明了方向,在以智能虚拟技术为主导的未来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实践为基础,初步构建了教育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理论框架,为教育...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教师专业素养四层结构模式图
2隐喻模型—虚拟现实系统中知识呈现设计的新思路(1)隐喻模型及其组成本节提出的设计虚拟现实系统内容设计的新思路—隐喻模型是一个宏观的参考框架,适于各类虚拟现实系统内容的设计。其结构如图20所示。图20基于隐.I理论的VR教育系统模型真实环境和知识资源真实环境指教学环境,它决定了学习的形式。知识资源代表所有的概念、技能、教学内容以及与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信息。
VR技术实现了知识资源向隐喻投射的转化。这种转化逐渐形成隐喻的网络,并以此去描绘虚拟环境中知识的结构以及学生在其中学习、导航和交互的形式。如图21,隐喻投射在结构、学习、导航以及交互四个独立的平台上发挥作用。其中最关键的结构平台建构了虚拟场景的结构标准。它制约着学习平台、导航平台以及交互平台的设计。最佳隐喻投射的设计过程除了受隐喻理论的制约外,还受知识资源以及学习模式的制约。用户的反馈会不断丰富认知隐喻理论的内涵,进而对教育VR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在线”与“在世”的关系[J]. 何明升,白淑英. 哲学研究. 2005(12)
[2]教师知识的研究综述[J]. 杨翠蓉,胡谊,吴庆麟. 心理科学. 2005(05)
[3]后现代主义:转变教师行为的新观念[J]. 陈文心,周积昀. 上海教育科研. 2005(07)
[4]问答系统:核心技术、发展趋势[J]. 王树西.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18)
[5]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 叶澜. 中国教育学刊. 2005(01)
[6]基于机器理解的汉语隐喻分类研究初步[J]. 杨芸,周昌乐,王雪梅,戴帅湘. 中文信息学报. 2004(04)
[7]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 李龙. 电化教育研究. 2003(09)
[8]基于PC架构的高性能CAVE系统[J]. 林柏纬,潘志庚,杨建,石教英.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3(06)
[9]汉语语篇理解中元指代消解初步[J]. 张 威,周昌乐. 软件学报. 2002(04)
[10]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塞尔的“中文房间争论”及其意义[J]. 蔡曙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1)
博士论文
[1]基于LPSS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D]. 高丹丹.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基于角色和面向智能主体的协同虚拟环境的研究[D]. 余春艳.浙江大学 2004
[3]分布式虚拟环境关键问题研究[D]. 陈岭.浙江大学 2004
[4]多Agent合作机制与合作结构研究[D]. 李常洪.天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99257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教师专业素养四层结构模式图
2隐喻模型—虚拟现实系统中知识呈现设计的新思路(1)隐喻模型及其组成本节提出的设计虚拟现实系统内容设计的新思路—隐喻模型是一个宏观的参考框架,适于各类虚拟现实系统内容的设计。其结构如图20所示。图20基于隐.I理论的VR教育系统模型真实环境和知识资源真实环境指教学环境,它决定了学习的形式。知识资源代表所有的概念、技能、教学内容以及与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信息。
VR技术实现了知识资源向隐喻投射的转化。这种转化逐渐形成隐喻的网络,并以此去描绘虚拟环境中知识的结构以及学生在其中学习、导航和交互的形式。如图21,隐喻投射在结构、学习、导航以及交互四个独立的平台上发挥作用。其中最关键的结构平台建构了虚拟场景的结构标准。它制约着学习平台、导航平台以及交互平台的设计。最佳隐喻投射的设计过程除了受隐喻理论的制约外,还受知识资源以及学习模式的制约。用户的反馈会不断丰富认知隐喻理论的内涵,进而对教育VR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在线”与“在世”的关系[J]. 何明升,白淑英. 哲学研究. 2005(12)
[2]教师知识的研究综述[J]. 杨翠蓉,胡谊,吴庆麟. 心理科学. 2005(05)
[3]后现代主义:转变教师行为的新观念[J]. 陈文心,周积昀. 上海教育科研. 2005(07)
[4]问答系统:核心技术、发展趋势[J]. 王树西.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18)
[5]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 叶澜. 中国教育学刊. 2005(01)
[6]基于机器理解的汉语隐喻分类研究初步[J]. 杨芸,周昌乐,王雪梅,戴帅湘. 中文信息学报. 2004(04)
[7]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 李龙. 电化教育研究. 2003(09)
[8]基于PC架构的高性能CAVE系统[J]. 林柏纬,潘志庚,杨建,石教英.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3(06)
[9]汉语语篇理解中元指代消解初步[J]. 张 威,周昌乐. 软件学报. 2002(04)
[10]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塞尔的“中文房间争论”及其意义[J]. 蔡曙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1)
博士论文
[1]基于LPSS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D]. 高丹丹.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基于角色和面向智能主体的协同虚拟环境的研究[D]. 余春艳.浙江大学 2004
[3]分布式虚拟环境关键问题研究[D]. 陈岭.浙江大学 2004
[4]多Agent合作机制与合作结构研究[D]. 李常洪.天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99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49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