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同伴关系及其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同伴关系及其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摘要:本文旨在了解农村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同伴关系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等方面得差异,及其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与非留守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 本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116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讨论、研究,其中留守学生473份。结果表明: (1)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高于男生,三年级高于七年级,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担任学生干部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且差异显著。 .(2)留守学生的同伴关系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高于男生,九年级高于七年级,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担任学生干部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且差异显著。 (3)是否留守学生与性别在自我接纳总分、同伴关系总分上呈现交互效应 (4)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中的自我评价与同伴关系的肯定与关心、自我接纳总分与同伴关系总分呈现高相关,其余各维度之间呈现弱相关。 (5)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自我接纳、同伴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留守学生 自我接纳 同伴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次5-9
- 第一部分 绪论9-11
- 1.1 选题背景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1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11-18
- 2.1 国外学者对自我接纳的定义11
- 2.2 国内学者对自我接纳的定义11-12
- 2.3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12-14
- 2.3.1 自我接纳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12
- 2.3.2 自我接纳与自尊12-13
- 2.3.3 自我接纳与抑郁、焦虑13
- 2.3.4 自我接纳与自杀意念13-14
- 2.4 国外学者对同伴关系的定义14
- 2.5 我国学者对同伴关系的定义14
- 2.6 同伴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理论基础14-15
- 2.7 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15-16
- 2.7.1 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15
- 2.7.2 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研究15-16
- 2.7.3 同伴关系与社会认知的研究16
- 2.8 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16
- 2.9 问题的提出16-18
- 2.9.1 以往研究的不足16-17
- 2.9.2 本研究的提出17-18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18-20
- 3.1 界定核心概念18
- 3.2 研究假设18
- 3.3 被试的选择18-19
- 3.4 测验工具19
- 3.5 施测及数据统计方法19-20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20-47
- 4.1 学生自我接纳的研究结果20-23
- 4.1.1 学生自我接纳的总体情况20
- 4.1.2 不同性别学生自我接纳的差异20-21
- 4.1.3 不同年级学生自我接纳的差异21-22
- 4.1.4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自我接纳上的差异22-23
- 4.1.5 独生子女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自我接纳上的差异23
- 4.1.6 担任学生干部学生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自我接纳上的差异23
- 4.2 留守学生自我接纳的研究结果23-26
- 4.2.1 不同性别留守学生自我接纳的差异23-24
- 4.2.2 不同年级的留守学生在自我接纳上的差异24-25
- 4.2.3 独生子女的留守学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留守学生在自我接纳上的差异25-26
- 4.2.4 担任学生干部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留守学生在自我接纳上的差异26
- 4.3 非留守学生主自我接纳的研究结果26-29
- 4.3.1 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学生自我接纳的差异26-27
- 4.3.2 不同年级的非留守学生自我接纳的差异27-28
- 4.3.3 独生子女的非留守学生与非独生子女的非留守学生在自我接纳上的差异28-29
- 4.3.4 担任学生干部的非留守学生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非留守学生在自我接纳上的差异29
- 4.4 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研究结果29-35
- 4.4.1 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总体情况29-30
- 4.4.2 不同性别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差异30
- 4.4.3 不同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差异30-33
- 4.4.4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同伴关系质量差异33-34
- 4.4.5 独生学生与非独生学生的儿童在同伴关系质量上的差异34
- 4.4.6 担任学生干部与未担仟学生干部在同伴关系质量上的差异34-35
- 4.5 留守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成果35-39
- 4.5.1 不同性别留守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差异35
- 4.5.2 不同年级留守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差异35-38
- 4.5.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留守学生在同伴关系质量上的差异38-39
- 4.5.4 担任学生干部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留守学生在同伴关系质量上的差异39
- 4.6 非留守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结果39-43
- 4.6.1 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差异39-40
- 4.6.2 不同年级非留守学生的同伴关系质量差异40-42
- 4.6.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非留守学生在同伴关系上的差异42-43
- 4.6.4 担任学生干部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非留守学生在同伴关系上的差异43
- 4.7 对自我接纳、同伴关系有影响的人口学变量的交互效应分析43-44
- 4.7.1 对是否留守学生和性别上对自我接纳总分进行分析,如下表43-44
- 4.7.2 对是否留守学生和性别上对同伴关系总分上进行分析,如下表44
- 4.8 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44-46
- 4.8.1 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44
- 4.8.2 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44-45
- 4.8.3 非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45-46
- 4.9 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质量的回归分析46-47
- 第五部分 结果分析47-52
- 5.1 自我接纳总体状况及差异探讨47-49
- 5.1.1 自我接纳的总体特点分析47
- 5.1.2 自我接纳的性别差异分析47-48
- 5.1.3 自我接纳的年级差异分析48
- 5.1.4 自我接纳在是否留守学生上的差异分析48
- 5.1.5 自我接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48-49
- 5.1.6 自我接纳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49
- 5.2 同伴关系质量的总体状况及差异探讨49-51
- 5.2.1 同伴关系质量的总体特点分析49-50
- 5.2.2 同伴关系质量的性别差异分析50
- 5.2.3 同伴关系质量的年级差异分析50
- 5.2.4 同伴关系质量在是否留守学生上的差异分析50
- 5.2.5 同伴关系质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50-51
- 5.2.6 同伴关系质量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51
- 5.3 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质量的相互关系探讨51-52
- 第六部分 结论与总结52-55
- 6.1 结论52
- 6.1.1 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52
- 6.1.2 留守学生的同伴关系52
- 6.1.3 留守学生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关系特征52
- 6.2 教育建议52-54
- 6.2.1 提高学生自我接纳的建议52-53
- 6.2.2 提高学生同伴关系的建议53-54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54-55
- 6.3.1 研究不足54
- 6.3.2 未来研究的方向54-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2 曾守锤,吴华清;论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心理和社会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年S3期
3 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4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卢国;李丹;;不同同伴关系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与其心理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宋玲;;同伴关系与集体自尊关系研究及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雅春;曹华;;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张喜琴;;儿童的同伴关系及其引导[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5期
10 束从敏;幼儿同伴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珊;娄秀红;;同伴关系与大学新生适应[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建卫;陈会昌;王秋虎;陈欣银;;中小学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毛晓瑞;张日f;;团体箱庭游戏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有效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文;梁楠;;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关系促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宗奎;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3年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小青;邹泓;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格、同伴关系质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杨晓星;张日f;;箱庭疗法对同伴关系不良儿童的干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健芷;沈悦;;3—5岁儿童家庭环境、同伴关系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尹国强 杨晓萍;儿童是独立的自由主体[N];光明日报;2010年
2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李蕊;请让我来帮助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郭夏生 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汕尾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蒋炜宁;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养护[N];宁波日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赵红梅 张军玲;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欧阳炜;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很朦胧[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王阿敏;独生子女:集多方宠爱于一身,福兮祸兮[N];新华日报;2005年
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高文斌;子不教,父何“过”?[N];健康报;2011年
9 林洁莹;匠心在兹:儿童社会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肖川;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艳;云南省澜沧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性伴网络及吸毒同伴网络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建端;《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修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娟;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红芝;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沐炜;系统家庭治疗技术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安琦;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亲子依恋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的自我接纳、同伴关系及其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5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