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及学业成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22 14:00

  本文关键词: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及学业成绩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分别探讨了中小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结构以及中小学学生对教师的共情结构,编制了相应的《教师共情问卷》和《学生共情问卷》。通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师生共情的现状及其特点;通过分析相配对的师生样本,研究了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及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过程。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师生共情的结构 教师对学生的共情和学生对教师的共情都是由多维度构成的心理特质,分别由对共情理解性、共情表达性、共情反应性三方面的判断组成,教师共情和学生共情在结构上相似,但具体到内容上会有所差异。 2.教师共情问卷和学生共情问卷的编制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编制的教师共情问卷和学生共情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师生共情的工具。 《教师共情问卷》由16个项目构成,三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8~0.786,总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857,验证性因素结果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为合理。 《学生共情问卷》由12个项目构成,三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36-0.684,总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78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分析表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师生共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程度普遍较高,随着所教年级的上升,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程度呈下降趋势;相对男教师,女教师的共情程度较高;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教师共情程度呈上升趋势。中小学学生对教师的共情程度也较高,但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共情程度有下降趋势。对师生匹配样本的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也就是说师生共情具有一定的相互性。 4.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共情通过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影响,学生共情也通过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影响。
【关键词】:教师共情 学生共情 师生关系 学业成绩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5.6;G44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8
  • 目录8-12
  • 绪论12-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4-26
  • 1.1 共情的内涵14-15
  • 1.2 共情的测量15-16
  • 1.2.1 情感角度的测量15
  • 1.2.2 认知角度的测量15-16
  • 1.2.3 多维角度的测量16
  • 1.2.4 其他手段16
  • 1.3 共情的理论16-17
  • 1.3.1 情绪共享理论16-17
  • 1.3.2 观点采择理论17
  • 1.3.3 心理理论17
  • 1.4 教师共情的研究17-19
  • 1.4.1 教师共情的含义与研究现状17-18
  • 1.4.2 教师共情与师生关系18-19
  • 1.4.3 教师共情与学生的学业成绩19
  • 1.5 学生共情19-21
  • 1.5.1 学生/儿童共情的含义与研究现状19-20
  • 1.5.2 学生共情与师生关系20-21
  • 1.6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21-24
  • 1.6.1 问题的提出21-22
  • 1.6.2 研究设计22-24
  • 1.7 小结24-26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共情的现状研究26-42
  • 2.1 本章研究目的与假设26
  • 2.1.1 本章研究目的26
  • 2.1.2 研究假设26
  • 2.2 教师共情问卷的项目编制过程26-27
  • 2.2.1 教师个别访谈26-27
  • 2.3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问卷的形成27-31
  • 2.3.1 研究目的27
  • 2.3.2 研究方法27-28
  • 2.3.3 结果与问卷的形成28-31
  • 2.4 验证性因素分析31-34
  • 2.4.1 研究目的31
  • 2.4.2 样本与施测过程31-32
  • 2.4.3 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32
  • 2.4.4 结果与分析32-34
  • 2.5 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共情的现状分析34-39
  • 2.5.1 总体状况34
  • 2.5.2 不同性别教师对学生的共情34-35
  • 2.5.3 不同教龄教师对学生的共情35-36
  • 2.5.4 不同年龄教师对学生的共情36-37
  • 2.5.5 不同年级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状况37-39
  • 2.6 讨论39-40
  • 2.6.1 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结构39
  • 2.6.2 共情能力在不同教龄教师中呈稳定增长的趋势39
  • 2.6.3 年龄与教师共情39-40
  • 2.6.4 教师对学生共情的现状和趋势分析40
  • 2.6.5 教师共情测量中的问题40
  • 2.7 小结40-42
  • 第三章 学生共情的结构及现状分析42-50
  • 3.1 本章研究目的与假设42
  • 3.1.1 本章研究目的42
  • 3.1.2 研究假设42
  • 3.2 问卷的项目编制过程42
  • 3.3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问卷的形成42-45
  • 3.3.1 研究目的42-43
  • 3.3.2 研究方法43
  • 3.3.3 结果与问卷结构的形成43-45
  • 3.4 验证性因素分析45-47
  • 3.4.1 研究目的45
  • 3.4.2 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45
  • 3.4.3 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45
  • 3.4.4 结果与分析45-47
  • 3.5 中小学生对教师共情的总体情况47-49
  • 3.5.1 不同年级学生对教师共情状况47-49
  • 3.6 讨论49
  • 3.6.1 中小学学生对教师共情的心理结构49
  • 3.6.2 性别对学生共情的影响49
  • 3.6.3 学生共情的总体情况及特点49
  • 3.7 小结49-50
  • 第四章 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及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50-62
  • 4.1 研究目的50
  • 4.2 研究假设50-51
  • 4.3 师生关系的测量方式及问卷的修订51
  • 4.4 学业成绩的收集51-52
  • 4.5 研究方法52-53
  • 4.5.1 研究工具52
  • 4.5.2 研究被试52
  • 4.5.3 研究过程52-53
  • 4.6 结果与分析53-60
  • 4.6.1 中小学师生共情的相关53-54
  • 4.6.2 性别对师生共情的影响54
  • 4.6.3 师生共情的年级差异对比54-57
  • 4.6.4 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的影响57-60
  • 4.7 讨论60-61
  • 4.7.1 师生共情的相互关系60
  • 4.7.2 教师共情的作用60-61
  • 4.7.3 学生共情的作用61
  • 4.8 小结61-62
  • 第五章 总体讨论与总体结论62-68
  • 5.1 师生共情的结构与特点62-64
  • 5.1.1 师生共情结构上的相似及具体内容的差别62
  • 5.1.2 教师共情与学生共情的相关62-63
  • 5.1.3 师生共情的发展趋势63-64
  • 5.2 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的影响64
  • 5.3 社会赞许倾向的控制64-65
  • 5.4 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的启示65
  • 5.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65-66
  • 5.5.1 研究的创新点65-66
  • 5.5.2 研究中的不足66
  • 5.6 总体结论66-68
  • 附录168-70
  • 附录270-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6-78
  • 致谢78-80
  • 个人简历80-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2 王赛东;宋木子;许小红;;论“教师”共情能力缺失及其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3 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王拥军;;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4 崔芳;罗跃嘉;;不同共情能力个体加工情绪面孔的ERP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及学业成绩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85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6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