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大学生良心模型的初步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20:24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良心模型的初步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良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时所形成的以辨别是非善恶为核心的-系列避恶趋善的内在价值标准,它表现为理性的道德判断、义务与好恶的情感以及控制与选择的意志。研究大学生的良心不仅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和人格发展的推动,以及良心理论研究的扩展都有其重要价值。 本研究对良心内涵的界定是建立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运用CQR质性研究方法,初步建构出大学生良心的理论模型。在建构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编制出大学生良心评估的初测问卷。经过初测阶段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对理论模型进行修订,最后形成大学生良心评估的正式问卷。并以此为测量工具,在湖南省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大样本施测,探讨大学生良心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 1、自编的《大学生良心评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修订的大学生良心模型包含5个维度,分别是仁爱心、羞恶心、是非心、诚信心、恭敬心。 2、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良心发展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因子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各维度上,仁爱心的平均分最高,其次是羞恶心、恭敬心、诚信心、是非心。 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良心发展水平在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在仁爱心、羞恶心、是非心、诚信心四个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即女生的仁爱心、羞恶心要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是非心和诚信心要高于女生。 4、大学生良心发展的水平在总体上无显著城乡差异,说明地域对良心水平的发展不产生影响。但在是非心上城乡差异显著,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于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5、在学科专业上,大学生良心的发展在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仁爱心和恭敬心上有显著专业差异,即文科类的学生在仁爱心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理工类的学生,而理工类的学生在恭敬心上的得分却要显著高于文科类的学生。 6、大学生良心水平的发展有显著的年级差异。总体而言,大三的学生在总问卷上的得分高于其他各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从各年级均值的发展趋势来看,总问卷和各维度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总问卷呈现倒“V”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良心 CQR质性分析 量表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11-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3.1 理论意义12
  • 1.3.2 实践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8
  • 2.1 良心概念的界定13-18
  • 2.1.1 西方的良心概念13-16
  • 2.1.2 中国的良心概念16-18
  • 2.1.3 良心的定义18
  • 2.2 良心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其相互关系18-20
  • 2.2.1 良心与良知18-19
  • 2.2.2 良心与道德19
  • 2.2.3 良心与义务19-20
  • 2.3 心理学领域中良心的理论研究20-24
  • 2.3.1 精神分析理论20-21
  • 2.3.2 社会学习理论21-22
  • 2.3.3 认知发展理论22
  • 2.3.4 进化心理理论22-23
  • 2.3.5 理论的发展和整合23-24
  • 2.4 心理学领域中良心的实证研究现状24-27
  • 2.4.1 西方心理学关于良心的实证研究现状24-26
  • 2.4.2 我国心理学关于良心的实证研究现状26-27
  • 2.5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27-28
  • 3 大学生良心的质性研究28-37
  • 3.1 研究对象28
  • 3.2 研究方法28-29
  • 3.3 研究过程29-33
  • 3.3.1 文献分析29-31
  • 3.3.2 深度访淡31-32
  • 3.3.3 开放式问卷32
  • 3.3.4 资料分析—编码32-33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33-37
  • 4 大学生良心模型的建构37-55
  • 4.1 研究对象37-38
  • 4.1.1 初测对象37
  • 4.1.2 正式施测对象37-38
  • 4.2 研究材料38-39
  • 4.2.1 初测问卷38-39
  • 4.2.2 正式问卷39
  • 4.3 研究程序39-40
  • 4.4 研究工具和方法40
  •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40-55
  • 4.5.1 项目分析40-41
  • 4.5.2 探索性因素分析41-44
  • 4.5.3 正式施测的信度检验44-45
  • 4.5.4 正式施测的效度检验45-48
  • 4.5.5 人口统计学分析48-55
  • 5 讨论55-64
  • 5.1 大学生对良心的理解55
  • 5.2 大学生良心模型的结构55-56
  • 5.3 关于量表56-58
  • 5.3.1 量表的编制56-57
  • 5.3.2 量表的信效度57-58
  • 5.4 大学生良心发展的特点58-62
  • 5.4.1 总体发展特点58-59
  • 5.4.2 性别差异59-60
  • 5.4.3 城乡差异60
  • 5.4.4 专业差异60-61
  • 5.4.5 年级差异61-62
  • 5.5 研究特色62
  • 5.6 本研究的不足62-63
  • 5.7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63-64
  • 6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70
  • 附录70-78
  • 致谢78-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斌;对良心范畴的再认识[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孔文清,吴毅;弗洛姆人道主义良心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高丽;论教师的职业良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李霞;李文虎;;《青少年良心评估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4期

5 田克俭;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J];道德与文明;2004年01期

6 韩文书;;卢梭的良心观及评述[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陈绍斌;论公民道德教育中的良心培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燕良轼;;论良心的教育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9 舒远招;肖柳芙;;“良意”、“良情”、“良知”之统一——康德“良心”概念解读[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10 李学明;;良心培育:高校德育之根本[J];高教论坛;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宁林彬;良心塑造的教育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张艳萍;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问卷编制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刘芹;巴特勒“良心”学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雁南;大学生良心观念之质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良心模型的初步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86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d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