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陈立夫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6:15

  本文关键词:陈立夫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们对陈立夫并不陌生,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陈立夫和其兄长陈果夫以及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一起并称为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除此之外,人们对陈立夫的熟知还因为他和其兄长陈果夫长期主持国民党的党务,当时更是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 在以往的宣传中,陈立夫一直是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面目出现。其实,除此之外陈立夫也有不为大家所熟知的一面,陈立夫不但是一位政治人物,同时他还在和中国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各方面都遭遇严重危机,教育损失更是严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立夫临危受命担任教育部长一职,主持抗战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陈立夫殚精竭虑的主持着中国的教育,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抗战期间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还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作为战时中国教育的主持者,陈立夫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对陈立夫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但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认识陈立夫的新视角,加深对陈立夫的认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对陈立夫思想的研究来探讨在抗日战争那样的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是如何取得辉煌成就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对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可以这样说对陈立夫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但有历史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不同于教育理论家,陈立夫作为抗战时期的教育部长,掌管着一国的教育,这使他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抗战时期是对陈立夫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抗战时期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政策、措施的研究可以揭示陈立夫教育思想的来源和理念,因此,本位对陈立夫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陈立夫 教育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8-9
  • 二、 学术综述9-12
  • 三、 论文框架12-14
  • 第一章 陈立夫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14-22
  • 一、 家庭背景14-16
  • 二、 求学经历16-22
  • 第二章 陈立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2-56
  • 一、 陈立夫的音乐教育思想22-28
  • 二、 训育思想28-36
  • (一) 自信信道31-32
  • (二) 自治治事32-33
  • (三) 自养养人33-35
  • (四) 自卫卫国35-36
  • 三、 师范教育思想36-43
  • (一) 达到师范教育目的的途径39-41
  • (二) 小学教师的重要性41-42
  • (三) 小学教师的培训42-43
  • 四、 战时教育思想43-56
  • (一) 战时教育的争论43-51
  • (二) 陈立夫对战时教育的认识51-56
  • 第三章 教育思想的实践56-76
  • 一、 出任教育部长56-57
  • 二、 抗战初期中国教育设施损失惨重之原因分析57-62
  • (一) 事起倡促,应对不足57-60
  • (二)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60-61
  • (三) 敌人的蓄意破坏61-62
  • 三、 战时教育实践62-76
  • (一) 教育部的人事安排62-64
  • (二) 组织学校内迁和直接办理中等教育64-68
  • (三) 对青年学生的救济68-72
  • (四) 对师范教育的重视72-76
  • 第四章 陈立夫教育思想的评价76-84
  • 一、 陈立夫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76-80
  • (一) 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76-77
  • (二) 加强职业教育77-78
  • (三) 关注体育教育78-79
  • (四) 重视家庭教育79-80
  • 二、 主持抗战时期教育的成就80-81
  • 三、 没有达到的目的81-84
  • 结语84-86
  • 参考文献86-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蕾;陈其射;;孔子乐教思想新解[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2 邓庆伟;抗战时期国统区师范教育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张珊珍;陈立夫唯生主义文化观述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陈立夫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99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1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