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学习交互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09:01

  本文关键词: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学习交互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们有8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化新媒介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非正式学习支持服务,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随之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而交互作为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双向交互通信的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加凸显,因为学习交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然而,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更没有从信息交互层面对此做一系统研究。因此,深入系统地剖析成员学习交互关系及其特征,对于如何提高成员的知识建构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此,本文引入了以媒体为中介双向交互的Bates交互分类理论,从个别化交互和社会性交互两个维度,系统探究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的“成员—内容”交互和“成员—成员”交互,以获得社区成员学习交互关系及其特征。接着,从实证研究的视角,选取具有明显的非正式学习特征的“书法学习”新浪微群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和随机抽样方法,从该社区中抽取101名成员、收集629条有效交互信息作为研究样本。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以黎加厚提出的“教师博客交互程度编码方案”为原型,针对微博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从而建立了“基于微博的学习交互文本编码方案”。并依此方案,采用CMC内容分析方法,对成员个别化交互行为(“成员—内容”交互)进行分析。 2.对成员交互关系进行编码,建立交互关系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成员交互模式,对成员的社会性交互行为(“成员—成员”交互)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虚拟学习社区相比,在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具有如下的交互关系及特征: 1.成员主要通过作品分享、经验交流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交互,学习交互内容泛而不精,学习高度自主随意;成员间的交互信息大多是浅层次的交互,学习交互深度不够;简单评论、比较分享类型的交互信息所占比例较大,成员主要对他人观点进行简短的评论,评论时给出简要理由或是给出建议,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学习中缺少质疑、批判的声音。 2.成员之间的交互模式是网状交互模式和Y式交互模式的结合体;社区存在意见领袖和围观者两种角色,但是,意见领袖的作用并不显著;成员交互关系整体松散,没有形成强交互,社区派系和共享成员较多;派系内部交互关系紧密,呈现出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社区学习交流环境良好。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虚拟学习社区 学习交互 社会网络分析 CMC内容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TP393.0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4
  • 1.2 研究现状14-20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4-17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7-19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与启示19-20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20-22
  • 1.3.1 研究的内容20-21
  • 1.3.2 研究的意义21-22
  • 1.4 论文结构22-24
  • 第二章 理论基础24-31
  • 2.1 非正式学习24-26
  • 2.1.1 非正式学习的定义24-25
  • 2.1.2 非正式学习的特征25
  • 2.1.3 非正式学习的形式25-26
  • 2.2 虚拟学习社区26-29
  • 2.2.1 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26
  • 2.2.2 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交互深度26-28
  • 2.2.3 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模式28-29
  • 2.3 学习交互行为29-31
  • 2.3.1 交互行为的定义29
  • 2.3.2 学习交互的分类29-30
  • 2.3.3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交互行为表现30-31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31-35
  • 3.1 研究样本的选择31-33
  • 3.1.1 研究平台31
  • 3.1.2 研究对象31-32
  • 3.1.3 研究样本32-33
  • 3.2 研究方法的确定33-34
  • 3.2.1 社会网络分析33
  • 3.2.2 CMC内容分析33-34
  • 3.3 研究框架与流程34-35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35-50
  • 4.1 “成员—成员”交互的社会网络分析35-45
  • 4.1.1 社区的形式化表达35-37
  • 4.1.2 社区的网络密度分析37
  • 4.1.3 社区的小世界效应验证37-38
  • 4.1.4 社区的中心性分析38-42
  • 4.1.5 社区的凝聚子群分析42-45
  • 4.2 “成员—内容”交互的CMC内容分析45-50
  • 4.2.1 内容分析框架的编码45-46
  • 4.2.2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46-50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50-54
  • 5.1 研究的结论50-52
  • 5.2 研究的创新点52
  • 5.3 研究的局限52-53
  • 5.4 研究的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88
  • 附录1 社区抽样成员58-61
  • 附录2 社区抽样交互文本61-88
  • 致谢88-89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凤娟;吴鹏飞;张从善;;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隐性知识的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3期

2 王政嘉;李征;郑学军;;移动终端支持下的英语非正式学习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0年10期

3 张丽;张际平;;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的个案研究——以Sybase交流群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4 李瑾;;非正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02期

5 万云立;;小学科技教育非正式学习的实施途径与策略[J];探秘(科学课);2010年10期

6 杨宝红;;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7 赵健;;创建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态:美国非正式学习领域的发展情况与案例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7期

8 曾李红;高志敏;;非正式学习与偶发性学习初探——基于马席克与瓦特金斯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6年03期

9 张伟平;马培峰;;非正式学习中个人隐性知识的构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曾祥跃;;移动学习定位问题的思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梅林;;服务性学习的迁移功效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晔;;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质性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赖群;;非正式学习在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A];2010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第28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吕文波;赵君香;;虚拟学习社区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5 张宁;刘正捷;;女性用户自助银行使用的可用性问题研究——大连地区实例调查[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李自力;夏学知;刘玉亮;沈迎春;彭复员;石雄;;虚拟对象基于层次包围盒的碰撞检测与交互[A];第十二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唐新怀;孙超;;分布式流媒体元数据的多重反射机制探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8 陈建国;陈江;Stefan D.Bruda;Wai K.YEAP;;基于预序的交互行为分析[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马静;李衢;;个人知识交互行为的内在机理[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家新;米晓红;;协同环境中3D替身交互行为动态控制的实现[A];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新;鼓励“非正式学习”[N];中国邮政报;2005年

2 梁育华;“非正式”:学校管理概念的另一扇门[N];天津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春芜 赵晖 明洁;教育与人才圆桌对话[N];无锡日报;2010年

4 王萍霞;e-Learning:非正式的更有前途[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张力;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与改革的政策取向[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本报通讯员;重庆市审计局规范OA与AO交互行为[N];中国审计报;2006年

7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杨俊锋 王以宁;移动教育比较研究[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8 李 茂 编译;理默的10条暑假建议[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说给父母们的十条建议[N];抚顺日报;2007年

10 爱立信中国学院院长 徐n檽H;从工作到学习的融合[N];人民政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蕾;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浩;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鲍贤清;博物馆场景中的学习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任剑锋;非面对面CSCL交互行为促进策略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宏伟;可交互智能虚拟主体及其情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张浩;视频运动人体行为识别与分类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萍;基于视频的人体行为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朋飞;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学习交互行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2 殷晓宇;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曦;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结构松散性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王芮;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行为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宗娜;数字短片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朱燕娟;在线实践共同体的非正式学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任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整合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马莉娟;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9 陆蓉蓉;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文丽;英国成人非正式学习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学习交互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17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