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弱连接”理论的消极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应激预测作用的追踪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最弱连接”理论的消极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应激预测作用的追踪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考察大学生面临的日常应激事件特征;(2)考察抑郁症状对大学生日常应激的影响;(3)考察性别因素是否作为调节变量调节抑郁症状和应激的关系;(4)考察基于“最弱连接”的消极认知方式是否能够预测应激的发生。 方法:对中国某两所大学的825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追踪研究。首次测查时,使用以下量表评估个体的抑郁症状、应激和认知方式:(1)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2)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业应激量表(General Social and Academic Hassles Scale, SHS);(3)认知方式问卷(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CSQ)。首次测评后,每隔一个月对所有参与者的抑郁症状和应激进行追踪测评,共追踪两次。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l Model, HLM)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大学生的三类应激事件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学业应激、社会应激和一般知觉应激,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三类应激事件的得分差异显著(F=175.65,p0.001),事后比较显示,三类应激之间两两显著;而在应激事件的性别差异检验中,发现只有在学业应激水平存在差异(t=3.56,p0.001),并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2)抑郁症状对三类应激事件及应激总分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主效应分别为:抑郁症状预测学业应激(β=0.29,t=5.33),抑郁症状预测社会应激(β=0.30,t=5.35),抑郁症状预测一般知觉应激(β=0.3,t=-5.96),抑郁症状预测应激总分(β=0.9,t=-6.46)。(3)性别与抑郁症状的交互作用对学业应激(β=-0.14,t=-1.75)、社会应激(β=-0.11,t=1.31)、一般知觉应激(β=-0.13,t=-1.82)和应激总分(β=-0.38,t=-1.87)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4)最弱连接得分对三类应激事件及应激总分的主效应均显著,分别为:最弱连接预测学业应激(β=0.96,t=4.70),最弱连接预测社会应激(β=0.74,t=3.31),最弱连接预测一般知觉应激(β=0.51,t=-2.69),最弱连接预测应激总分(β=2.11,t=3.81)。 结论:(1)在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应激事件中,对其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学业应激、社会应激和一般知觉应激,而在性别差异方面,女生比男生面临更高水平的学业应激,但是在社会应激,一般知觉应激方面没有差异。(2)抑郁症状对学业应激、社会应激和一般知觉应激均存在预测作用,支持应激激发模型在大学生样本中的构建。(3)本研究发现应激激发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4)最弱连接对各类应激事件的发生均存在预测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消极认知方式在应激激发模型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抑郁 应激 消极认知 最弱连接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4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18
- 1.1 应激的研究综述11-14
- 1.1.1 应激的概念和分类11
- 1.1.2 应激的影响11-12
- 1.1.3 应激激发模型12-13
- 1.1.4 应激激发的性别特征13-14
- 1.1.5 大学生中的应激概况14
- 1.2 消极认知方式的研究综述14-18
- 1.2.1 消极认识方式的相关理论14-15
- 1.2.2 消极认知方式在应激激发模型中的相关研究15-16
- 1.2.3 最弱连接理论概述16-18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18-19
- 2.1 以往研究的局限18
- 2.2 研究假设18
- 2.3 研究意义18-19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19-22
- 3.1 研究对象19
- 3.2 测量工具19-20
- 3.3 测量程序20-21
- 3.4 数据分析21-22
- 第四部分 结果22-28
- 4.1 首次测查数据分析22-24
- 4.1.1 首次测查量表的基本得分情况及性别差异检验22
- 4.1.2 首次测查量表的相关分析22-23
- 4.1.3 认知高低风险者首次测查的应激水平及抑郁症状的差异23-24
- 4.2 追踪数据分析24-28
- 4.2.1 追踪数据的描述性统计24
- 4.2.2 追踪数据的预测模型分析24-28
- 第五部分 讨论28-32
- 5.1 大学生的应激事件特征28-29
- 5.2 大学生消极认知与抑郁症状的特征分析29
- 5.3 认知易感者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抑郁症状和应激情况29-30
- 5.4 消极认知和抑郁症状对应激预测作用的追踪分析30-31
- 5.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31-32
- 第六部分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8
- 附录38-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圣陶;许书萍;秦丹萍;;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2 薛朝霞;卢莉;梁执群;;大学新生生活应激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3 郭锐;肖晶;杨晓来;朱熊兆;姚树桥;;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应用中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4 张晨;班兰美;李彩娜;;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2期
5 王凤;李曼;;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6 崔向军;逯春洁;郭永芳;石贺敏;;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7 程冉;王玉锋;;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8 胡朋利;张仲明;杨圆圆;郭晓伟;;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1期
9 胡丽;赵玉芳;;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3期
10 曹亚杰;司继伟;;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会芹;中国湖南省城乡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预测模型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肖晶;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最弱连接”理论的消极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应激预测作用的追踪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2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