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关于校园微文化建设的三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7-07-15 12:26

  本文关键词:关于校园微文化建设的三个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 校园 文化建设 三个 问题


【摘要】: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促成了微文化的产生,由于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对传播和接收新知识反应最为迅速的校园,正是微文化率先进入的领域。对此,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不仅仅是简单的接收或拒绝,而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了解微文化的内涵,提出恰当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校园微文化的建设。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社会文化价值是影响学校运行的重要因素。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被人们认为体现了诸多积极的价值,如“微文化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的人们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川“‘微文化’肯定了每一个人的价值,,将传统文化、精英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峰;;微文化: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J];新闻世界;2012年02期

2 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0期

3 蒋萌;;新媒体时代下微博的公共领域现状初探——以新浪微博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万资姿;网络伦理与既有伦理的差异与联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罗兴根;教育平等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两种态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孙志飞;;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司诺;;从功能主义教育观看中学语文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何李来;;论教育学的人学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10 宋红霞;;浅议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季苹;;美国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孙俊三;谢丽玲;;论西方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吴有富;;促进贵州民族高校建设的几点思考[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叶萍;;浅议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的问题——基于对教育资源的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扈海鹂;;中国后农业税时代的“非同质性”农民[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纪春梅;;西藏农牧民子女学业成就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以拉萨七县一区农牧民子女学业成就为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家鹏;;“金砖四国”教育平等程度与高等教育竞争力关系的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赵红霞;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9 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姜一蕾;关于在义务教育中实施市级统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曹良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丹;“人肉搜索”的伦理学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玉桂;转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周铁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孙巧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年10期

2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3 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J];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4 梁德学;彭艳萍;;初探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年14期

5 周忠成;;“微时代”手机视频的融合与创新[J];中国电视;2010年03期

6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543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43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c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