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困境探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困境探究
【摘要】: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功利引起了许多道德问题。从学校方面来看,存在着道德教育的起点困境、知行分离困境、间接道德经验作用有限的困境、当代学校已经无力承担公共善的教育重任的困境、当代道德教育很难让人达到灵魂卓越的终极困境等问题。这些困境及问题的提出期望引起当代学校道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大学;
【关键词】: 学校 道德教育 困境 启示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引起德育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整合,新旧道德体系的冲突产生许多道德问题。当人们反思这些道德问题时,不由自主的将矛头对准学校道德教育。人们对学校道德教育问责的同时,也应该对整个道德系统进行重新定位。学校重智轻德,德育步履艰难,道德教育随之趋于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玲先;;从尊重学生的角度谈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时代教育;2007年23期
2 何军香;;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J];中等职业教育;2005年24期
3 陈涛;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状况综述[J];政法学刊;2004年04期
4 鲁洁;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5年04期
5 郭龙华;转型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6 饶从满,满晶;战后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学校道德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7 杨照征;中国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的缺失——社会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郭静林,洪明;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变革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5期
9 于晓霞;郭辉;;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10 石中英;给定身份还是培育尊严?[J];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9 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陈化育;;教育与藏区开发[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2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7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桂青;道德教育“变脸”[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张宏玉邋记者 初霞;以传统文化塑造师生品德[N];哈尔滨日报;2007年
10 ;开展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N];人民公安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姿芳;“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D];武汉大学;2012年
7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思颖;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2 吴永华;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亚彬;论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D];河南大学;2006年
4 吕绍娴;李普曼儿童哲学中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蒋恩世;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洪高;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卢跃青;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10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546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4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