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开放课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2:43
本文关键词:中外开放课程比较研究
【摘要】:自1999年MIT首次提出开放课程项目以来,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在世界各地发展壮大起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助推了全球开放课程建设的进程,国内也兴起了“网络淘课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上名校、学名课”。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开放课程的前人文献研究基础之上,选取国外优秀的开放课程建设案例,国内主要选取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作为比较对象,从开放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应用、学习评价机制三个主要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比较研究。 文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核心概念、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其次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展示,首先为中外开放课程的资源建设比较,,主要从7个方面:发展现状、建设理念、经费支持、知识产权、课程制作与队伍建设、技术与平台使用、交互与反馈设计来分别进行分析与比较。其次为中外开放课程的资源应用情况比较,国外主要选取美国、英国的年度/项目报告的内容,国内则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生使用开放课程的应用现状。接着是中外开放课程的学习评价机制比较,加拿大阿色巴斯卡大学是目前国内外较早提出系统规范的开放课程学习评价机制的国家,而我国在这一点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在对以上内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出对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建议。结尾为文章的总结和展望部分,提出了本研究所做的工作、不足、创新点以及后期研究工作。
【关键词】:开放课程 比较研究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10
- 1 引言10-21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核心概念界定12-13
- 1.2.1 网络课程12
- 1.2.2 开放课件12
- 1.2.3 开放教育资源12-13
- 1.2.4 开放课程13
- 1.3 相关研究综述13-17
- 1.3.1 国外开放课程的研究现状13-16
- 1.3.2 国内开放课程的研究现状16-17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20
- 1.4.1 研究思路17-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20-21
- 1.5.1 研究的创新点20
- 1.5.2 研究的难点20-21
- 2 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比较21-47
- 2.1 建设理念21-26
- 2.1.1 MIT OCW 的建设理念22
- 2.1.2 美国耶鲁大学的建设理念22-23
- 2.1.3 英国开放大学的建设理念23-24
- 2.1.4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USQ)开放课程的建设理念24
- 2.1.5 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理念24-25
- 2.1.6 比较分析25-26
- 2.2 经费支持26-31
- 2.2.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费支持26-28
- 2.2.2 其他大学开放课程的经费支持28-30
- 2.2.3 我国开放课程的经费支持30-31
- 2.2.4 比较分析31
- 2.3 版权/知识产权31-38
- 2.3.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版权/知识产权相关内容规定31-34
- 2.3.2 英国开放大学的版权/知识产权相关内容规定34-36
- 2.3.3 我国开放课程的版权/知识产权规定36-37
- 2.3.4 比较分析37-38
- 2.4 课程制作与队伍建设38-40
- 2.4.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制作与队伍建设38
- 2.4.2 我国开放课程的课程制作与队伍建设38-39
- 2.4.3 比较分析39-40
- 2.5 技术与平台使用40-44
- 2.5.1 麻省理工学院课程技术与平台使用40-41
- 2.5.2 英国开放大学课程技术与平台使用41-42
- 2.5.3 我国开放课程的技术与平台使用42-43
- 2.5.4 比较分析43-44
- 2.6 交互与反馈设计44-47
- 2.6.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交互与反馈设计44-45
- 2.6.2 我国开放课程的交互和反馈设计45
- 2.6.3 比较分析45-47
- 3 开放课程资源应用比较47-74
- 3.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年度报告48-49
- 3.2 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研究报告(06-08)49-52
- 3.3 我国开放课程应用情况调查52-72
- 3.3.1 问卷内容52
- 3.3.2 问卷有效性检测52-53
- 3.3.3 调查对象的选取53
- 3.3.4 问卷数据的分析53-70
- 3.3.5 结论与启示70-72
- 3.4 比较分析72-74
- 4 开放课程学习评价比较74-85
- 4.1 加拿大阿色巴斯卡大学开放课程学习评价75-79
- 4.2 英国开放大学开放课程学习评价79-81
- 4.3 美国 MIT 开放课程学习评价81-82
- 4.4 我国开放课程学习评价82-83
- 4.5 比较分析83-85
- 5 对我国开放课程发展的优化建议85-90
- 5.1 理念指引——加大课程的开放力度85-86
- 5.2 经费支持——确保开放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86
- 5.3 平台支撑——打造开放课程的宏伟大厦86-87
- 5.4 产权保护——开放课程国际化的绿色通行证87
- 5.5 质量保证——开放课程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87-88
- 5.6 普及使用——实现开放课程的内在价值88
- 5.7 学习评价——实践开放课程的成果外化88-90
- 6 总结与展望90-94
- 6.1 研究成果90-91
- 6.2 研究创新91
- 6.3 研究不足91-92
- 6.4 后续研究92-94
- 参考文献94-99
- 附录:国内开放课程应用情况调查表99-102
- 作者简历102-104
- 学位论文数据集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泰峰,陈琳琳,毛泽国;论高校学生网络学习习惯的培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S1期
2 王龙,王娟;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经验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3 汪琼;;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突出人本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08年06期
4 王小丹;胡凡刚;;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12期
5 陈太博;毕新华;;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唐燕儿;刘召山;;MIT OCW项目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理念与运行机制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7 郑新蓉,韦小满;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性别差异的调查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年05期
8 李玲静;王s
本文编号:665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6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