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论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对郭沫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0 08:26

  本文关键词:论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对郭沫若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郭沫若 清末 新式学堂 教学 影响


【摘要】:清末新政期间,"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的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也促使少年郭沫若得以接受新式教育的洗礼。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私塾有着很大的区别,郭沫若沐浴新学而逐渐形成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世界观和知识素养,但同时又不满意中国新式学堂的教学而为之失望、愤懑、彷徨,将求知欲望转为旧学的热爱和探究。但不管是新式学堂的旧学,还是新学,也不管郭沫若是否意识到或承认,新式学堂的教学均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 成都师范学院;
【关键词】郭沫若 清末 新式学堂 教学 影响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中国教育变革对郭沫若成长历程影响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Y2011B04
【分类号】:K257;G529
【正文快照】: 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发轫于19世纪中晚期的洋务运动,而勃兴于20世纪初叶的“新政”运动,尤其是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式教育的发展破除了最后的制度瓶颈,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也于同年,郭沫若终止了私塾教育而改投新式学堂。在辛亥革命前,郭沫若通过考试先后入读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碧秀;;郭沫若的中学老师黄经华[J];郭沫若学刊;2009年04期

2 陈默;;新学堂里的旧师生——以清末四川新式中学堂为例[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11期

3 肖建文,杨婉琪;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吴洪成;李占萍;;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失落——保定莲池书院个案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洪萍;;教育改革与政治制约——张百熙与京师大学堂的重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4 李春萍;;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5 黄湘金;;贵胄女学堂考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景晓平;;京师五城中学堂与清末中等教育近代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7 孙邦华;颜芳;;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师范大学的生存危机[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范玉红;;清末新政倡行图书馆的立场与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6年04期

9 胡延峰;;留学生与清末民初西方心理学翻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唐欣玉;;“得尺得寸,为旱年一溉之计”——南洋公学译书院的翻译出版活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曹春平;;转变“下等人”的“落后”意识——20世纪早期“国语教科书”创编意义简析[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杨晓;;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研究的历史演进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廖茂忠;沈红;;民国时期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段芳;;中日近代第一部学制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张伟;;代数教科书中的“因式分解”沿革研究[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家峰;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11年

7 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王昌善;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辉;民国国家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宁旎;语文高考如何考查选修课有关问题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叶波;影响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程丽燕;改革开放以来的儒学“复兴”现象研究——曲阜一角透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付佳;大学官本位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黄立刚;高中班主任工作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温庆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20世纪初期的文学史编纂[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波;我国高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演变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蓉蓉;张百熙的学制改革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欧阳晓;近代以来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演变及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J];近代史研究;1987年03期

2 马鸿儒;清末“新政”与教育改革述评[J];历史档案;1993年04期

3 王笛;清末“新政”与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4 刘复生;;刘咸p槨妒裱邸芳捌湓谘跏飞系囊庖錥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5 王笛;清末近代学堂和学生数量[J];史学月刊;1986年02期

6 蓝勇,阚军;近代日本对于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锦厚;;千万莫把鲁郭研究拖入歧途——评吴作桥、吴东范的“一个推理”[J];郭沫若学刊;2007年01期

2 继强;;郭沫若同志在广州[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3 赵英秀;郭沫若返国抗日[J];文史杂志;2005年06期

4 穆欣;;郭沫若考证《再生缘》[J];世纪;2006年05期

5 杨昭全;;郭沫若与朝鲜——纪念郭沫若同志九十诞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6 赵凯;;郭沫若与“孩子剧团”初次见面时间考[J];郭沫若学刊;2007年01期

7 陈俐;;郭沫若政治转向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探微[J];新文学史料;2011年03期

8 邓牛顿;;“又当投笔请缨时”——沫若评传选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9 冯锡刚;;60年余波不平: 甲申年话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J];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05期

10 刘建云;罗长天;;揭示郭沫若与安娜相识过程的一个重要文献[J];郭沫若学刊;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强;;郭沫若在北伐前夜[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2 张志强;;郭沫若佚忘了的题辞[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3 邵华;;介绍郭沫若在五卅运动中的一篇佚文[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4 孙逸忠;;胡愈之主持的星洲寿郭活动[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5 罗小琼;;晚清“士绅”推动下的兴学热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赵利栋;;从黄炎培的调查看清末江苏兴办学堂的一些情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7 卢勇利;;论南昌起义中的政治宣传工作[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程斯辉;明庆华;;近代私立学校发展历史的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赵利栋;;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皖苏;郭沫若为沈振黄亲题挽联[N];中国档案报;2001年

2 郭庶英;郭沫若:握笔作剑战敌寇[N];人民日报;2005年

3 徐庆全;郭沫若题聂耳墓志铭改动经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文石 周仲初;郭沫若与吴芳吉的诗话友谊[N];四川政协报;2000年

5 记者 夏帆 实习生 夏婧;国际抗战文学研讨会召开[N];重庆日报;2005年

6 朱仲祥;峨眉山下谈抗战[N];乐山日报;2007年

7 徐家良;毛泽东与郭沫若的革命交谊[N];中国档案报;2003年

8 钱文辉;“文革”初期走访郭沫若[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闵杰;中国的星期日公休从晚清开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章绍嗣;抗战初期“孩子剧团”在武汉[N];中国艺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卫东;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卫华;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D];厦门大学;2009年

3 刁振娇;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郭艳波;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吕一群;晚清汉口贸易的发展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蔡浩明;清末湖南咨议局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宏;义和团迷信及其社会反应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轶峰;清末江西新式学堂与社会变迁[D];南昌大学;2005年

2 吴洋;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晶晶;转型时期地方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与困境[D];四川大学;2007年

4 方玉芬;清末奖励出身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邓红利;“癸卯学制”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林羽;困厄中的变迁:清末的新式小学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敬;清末言官的变法观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静;留日人员与清末法制改革[D];河北大学;2005年

9 崔道峰;清末江苏地方自治述论[D];扬州大学;2005年

10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5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05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8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