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方式的适应性创新——兰州市回族业余教育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本文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方式的适应性创新——兰州市回族业余教育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摘要】:教育作为文化的生命机制,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文化,同时教育也深受文化氛围、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在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回族业余教育,是回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产物,是回族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相适应的结果,是回族群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体成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探索。
【作者单位】: 兰州西北中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回族业余教育 兰州 文化传承 教育适应
【分类号】:G122;G527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北回族社会出现了一种业余教育方式,这种业余教育方式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回族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渐遗失,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得不到发扬,民族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甚至出现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其斌,杨文炯;西宁市城东区回族教育发展现状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2 桂希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伊斯兰教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积极作用[J];中国穆斯林;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国凤;;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3 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国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徐巧玲;教育俗民志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肖占君;;教育科研中人类学思维的艺术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6 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形式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2期
7 冯增俊;亚洲“四小龙”办教兴邦的基本经验以及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8 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成守允,刘东辉;论教育生态环境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彭虹斌;;近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忠斌;;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家庭投资不足的原因及扩大投资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陶格斯;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闯;马克思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1年
8 孙颖;从自在到自觉[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薇;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华成;红瑶地区乡镇内教师支教工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汪静;伊斯兰教对和谐乡村社区建设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林兰;霞浦畲族歌谣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旦智多杰;藏汉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下学生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胡锦;语文教科书中族群文化选择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段媛媛;蒙学读物幼儿教育价值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婧;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荣荣;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韩志刚;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农民的社会流动[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慕金才,马文选;论增设回族史补充教材[J];回族研究;2000年01期
2 杨文炯;家庭知识资源贫困的代际传承与文化不适——兰州市回族学校回族学生低升学率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回族研究;2002年04期
3 马进虎;回族教育结构试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斌;;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2 陈立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傅福英;;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传承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徐小军;;论瑶族文化传承的符号与媒介——语言文字[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陈雪英;;贵州雷山西江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6 陈来;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J];新视野;2005年03期
7 赵秋棉;梁晓辉;薛鹤婵;;城改工作中的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J];新闻爱好者;2009年17期
8 于珍彦;武杰;;文化构成和文化传承的系统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9 程卓;;从“跳端公”谈羌族“释比”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龙云清;;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分析[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云红;;燕赵民间文化传承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摘要[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2 薛正昌;;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王明贵;;译解文化传承基因 培育核心发展优势——论新形势下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4 雷伏勤;;畲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初探[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5 王人天;;文学文本写作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徐发苍;;试论三江并流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袁少芬;;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与经济互动——来自京岛的报告[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修智;;水浒文化浅议[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喜乐;;世界文化发展态势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10 李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刚;传承民族文化 建设精品村寨全力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羌文化传承地[N];阿坝日报;2009年
2 何羡坤;城镇化背景下的布依文化传承与保护[N];贵州民族报;2011年
3 张卫国 刘国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应用:保持文化传承与降低交易成本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李光对;构建乡土文化传承动态系统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记者王建秉;重视文化传承 搞好保护开发[N];忻州日报;2010年
6 龙跃飞;松桃成立首个村级苗族文化传承协会[N];铜仁日报;2010年
7 苗家平 李凤莲;赵家店乡彝族文化传承力度大[N];楚雄日报(汉);2010年
8 吴启美;卡哈洛建立文化传承培训基地[N];凉山日报(汉);2008年
9 特约记者 梁震英;碧草蓝天间的瑰丽华章[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10 遐迩;文化传承:勿在争名夺利中迷失方向[N];贵阳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登权;全球化与民族文化[D];复旦大学;2004年
2 吕佩爱;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魏海香;论作为现象、进程与趋势的文化全球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申师明;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8 甘代军;文化变迁的逻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斌;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朝阳;日本茶道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洪菲;日本花道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韩宗坡;“非遗”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付·吉力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民族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熊歆;宁蒗普米族韩规文化传承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7 冯燕容;由“韩国文化热”引出的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8 郑朝彬;自尊与自信: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悠;电视人文纪实节目对阿昌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启示[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10 朱海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加坡的华族文化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17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1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