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摘要】:对220名免费师范生和219名非师范生进行调查,发现在排除了人口学变量和专业认同后,未来取向的未来认知和未来意志行为仍然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学习投入时,未来取向比专业认同更重要,贡献了已解释方差的57.16%.可以从立志和培养健全人格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未来取向 专业认同 学习投入
【基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情绪与时间加工的交互作用研究”(10SKB23)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0引言学习是大学生的重要责任,学习的投入程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学习投入(Study Engagement)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持久、积极、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1]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其学习投入程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陈永进,黄希庭;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作用[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祚山,尹华站;时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金泽勤;李祚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贾玉婷;;时间与管理[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吕厚超,黄希庭;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结构的初步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杨炳钧;作为人格维度的时间洞察力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6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特征及研究焦点[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7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8 陈永进,黄希庭;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作用[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9 黄希庭,张志杰,凤四海,郭秀艳,吕厚超,陈莹;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10 陈永进;;个体反馈寻求的基础和模式[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谈加林;时间洞察力中时间认知与体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皮永华;组织公正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报复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魏海燕;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的探索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华站;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互联网使用条件下的时间记忆特点[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艳春;年龄和认知方式对前瞻记忆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春燕;时间距离对未来事件解释水平的影响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覃开意;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自我效能、成就目标及学习策略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林艳艳;中学生时间洞察力及与成就关联特征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忠宇;大学生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牛媛媛;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初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静;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燕;大学生教育价值系统及其与专业兴趣关系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黄希庭,范蔚;个性化成才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4 张浩;大学生专业承诺与生涯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5 石中英;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0年回顾和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6 赵传江;论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模式[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林冰;;高职生专业承诺、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8 刘爱玉;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与认同差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9 方勇,郑艳球,傅俊红;刍议现代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学习[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黄希庭,李伯约,张志杰;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兰花;当代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风格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杜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同军;小学男教师职业认同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莹;蒋京川;;未来取向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2 安芹;;咨询师的专业认同对心理咨询专业工作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7期
3 胡心怡;刘霞;冀巧玲;申继亮;张玲玲;;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及与学业卷入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4 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Jari-Erik Nurmi;;青少年的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担忧[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5 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6 张玲玲;张文新;;中晚期青少年的个人规划及其与亲子、朋友沟通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8年05期
7 张文新;徐夫真;张玲玲;王姝琼;于凤杰;高婷;;大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8 刘霞;黄希庭;高芬芬;;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理论构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尚久;;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研究的反思及未来走向[J];管理观察;2008年23期
10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特征及研究焦点[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艺馨;刘震;张文新;;青少年未来取向与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心怡;申继亮;;流动儿童未来取向特点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霞;黄希庭;;未来取向研究综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姝琼;王树青;高婷;徐夫真;;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玲玲;张文新;Jari-Erik Nurmi;;家庭系统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玲玲;高婷;李景;张文新;;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亲子、朋友间沟通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玲玲;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基本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琪;王垒;刘晓燕;;个体水平长期取向的结构与功能[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常淑敏;张玲玲;张文新;周秀琴;;未来教育规划及评价在青少年同伴群体特征与学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姝琼;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卓健;中学生职业未来取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3 冯伊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戴必兵;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春焕;大学生个人规划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高婷;青少年个人规划与同伴特征、学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先顺;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涛;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红禹;青少年对未来的规划和评价与不同来源社会支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63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6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