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情、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8-31 05:4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情、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摘要】:自我同情是指对自身同情的态度,可以界定为一种积极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或情绪唤醒及调节策略。个体不回避或隔离自身的挫败和痛苦体验,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去感受、去减轻痛苦、并对这种痛苦和挫败进行理解、宽容和无偏见的认识,并将这种境遇认识到是人类普遍的情绪体验,是人类经历中无法避免的体验。目前国内对于自我同情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实证研究则更少;而且对自我同情的测量问卷本土化的也很少。因此本研究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订自我同情的问卷,并系统地考察了自我同情、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修订后的自我同情问卷包括12个题项,3个维度,分别是正念、孤立感和自我宽容。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统计学的标准。 (2)我国大学生自我同情处于中等水平,且在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生源地、父母的文化水平等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的自我同情、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两两间呈显著相关关系。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自我同情及正念维度、自我宽容维度均呈正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孤立感维呈负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自我同情及正念维度、自我宽容维度均呈负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孤立感维度呈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同情及正念和自我宽容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孤立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4)应对方式在自我同情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自我同情可以通过应对方式来影响主观幸福感。一方面,自我同情可以直接对主观幸福感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另一方面,自我同情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起到间接的预测作用。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要一方面关注学生的自我同情水平,同时也要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同情 应对方式 主观幸福感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4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1 文献综述13-19
- 1.1 自我同情13-15
- 1.1.1 自我同情的概念13-14
- 1.1.2 自我同情的测量与研究现状14-15
- 1.2 应对方式15-16
- 1.2.1 应对方式的概念15-16
- 1.2.2 应对方式的测量工具16
- 1.3 主观幸福感16-18
- 1.3.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16-17
- 1.3.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17-18
- 1.4 自我同情、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8-19
- 1.4.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8
- 1.4.2 自我同情与应对方式的关系18
- 1.4.3 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8-19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19-23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19
- 2.2 问题提出19-20
- 2.3 研究目的20
- 2.4 研究意义20
- 2.4.1 理论意义20
- 2.4.2 实践意义20
- 2.5 研究假设20-23
- 3 研究的程序及方法23-25
- 3.1 研究对象23
- 3.2 研究工具23-24
- 3.2.1 自我同情问卷23
- 3.2.2 应对方式问卷23
- 3.2.3 主观幸福感问卷23-24
- 3.3 统计方法24-25
- 4 研究一 自我同情问卷的修订25-31
- 4.1 预测试25-26
- 4.1.1 研究目的25
- 4.1.2 研究过程25
- 4.1.3 自我同情问卷的项目分析25-26
- 4.2 正式施测26-31
- 4.2.1 被试选取26
- 4.2.2 数据处理26
- 4.2.3 自我同情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26-28
- 4.2.4 问卷的信度分析28
- 4.2.5 问卷的效度分析28-31
- 5 研究二 自我同情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1-37
- 5.1 研究目的31
- 5.2 研究方法31
- 5.2.1 被试31
- 5.2.2 工具31
- 5.2.3 施测与数据处理31
- 5.3 研究结果31-37
- 5.3.1 自我同情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32
- 5.3.2 自我同情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32
- 5.3.3 自我同情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32-33
- 5.3.4 自我同情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33
- 5.3.5 自我同情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分析33-34
- 5.3.6 自我同情在不同生源地的差异分析34
- 5.3.7 自我同情在父亲学历方面的差异分析34-35
- 5.3.8 在母亲学历方面的差异分析35-37
- 6 研究三 自我同情、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37-41
- 6.1 研究目的37
- 6.2 研究方法37
- 6.2.1 被试37
- 6.2.2 工具37
- 6.2.3 施测与数据处理37
- 6.3 研究结果37-41
- 6.3.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7-38
- 6.3.2 自我同情与应对方式的关系38
- 6.3.3 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8
- 6.3.4 自我同情在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38-41
- 7 分析与讨论41-47
- 7.1 青少年自我同情问卷的修订41-42
- 7.2 大学生自我同情的状况及人口学统计差异42-44
- 7.2.1 自我同情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42
- 7.2.2 自我同情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42
- 7.2.3 自我同情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42-43
- 7.2.4 自我同情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43
- 7.2.5 自我同情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分析43
- 7.2.6 自我同情在不同生源地的差异分析43
- 7.2.7 自我同情在父亲学历方面的差异分析43-44
- 7.2.8 自我同情在母亲学历方面的差异分析44
- 7.3 应对方式在自我同情、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44-47
- 7.3.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4
- 7.3.2 自我同情与应对方式的关系44-45
- 7.3.3 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5
- 7.3.4 应对方式对自我同情、主观幸福感中介作用45-47
- 8 结论与展望47-49
- 8.1 研究结论47
- 8.2 研究创新47
- 8.3 不足与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3
- 附录53-58
- 致谢58-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靖,赵郁金;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试测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763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6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