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课程多元“学与教”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8-31 22:41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课程多元“学与教”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环境 多元 学与教 方式 协作学习 学习评价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臻完善,大多引进了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众多国家和省级精品网络课程以及多媒体资源库等。然而,这些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制作的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情况并不是特别的理想,如何使教师、学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和学习条件,改变传统的学与教方式,是当前教学改革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力求改变当前存在的日常教学不应用或不能正确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使有效的教学方式走进课堂,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有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促进学校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应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研究采取了访谈法、教育叙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研究的进展进行分析。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多元学与教方式的内涵,再依据相关的理论,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设计的流程,并对该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在《C语言程序设计》和《医用有机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实践,依据流程设计了两门课程的多元学与教方式,再结合多元化教学评价和师生访谈的结果,进一步修正设计的流程,形成相关的教学案例。 实施效果表明,两门课程实验组的期末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绩相对集中,,而且将两者作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差异较显著,说明多元学与教方式对提高成绩有一定帮助。统计结果表明:在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维度,实验组相比对照组都有所提高,而且差异较显著,学生对于运用多元学与教方式进行教学的满意度较高。同时,在对《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协作作品师生互动评价的分数对比中,发现教师评价分数与学生自评分数和组间评价分数有显著的差异,而且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分数都高于教师评分,分析发现原因可能在于同学之间存在友情打分、个体差异的因素以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同等,提出了网上匿名评价作品的构想。另外,课堂观察结果表明,将多元学与教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提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采取多元学与教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特别对于医学生来说,课业繁重,自主学习时间较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学习压力;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仍需加强;由于教师对小组协作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搭便车现象,该部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多元 学与教 方式 协作学习 学习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部分 绪论11-22
  • 1 问题的提出11-12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 3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19-20
  • 4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思路20-22
  • 第二部分 多元“学与教”方式概述22-33
  • 1 多元“学与教”方式的内涵22-23
  • 2 核心概念的界定23-24
  •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设计的流程24-33
  • 第三部分 《C 语言程序设计》和《医用有机化学》多元“学与教”方式设计的实践33-50
  • 1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案例33-42
  • 2 《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案例42-50
  • 第四部分 教学实施结果讨论分析50-61
  • 1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实施结果分析50-55
  • 2 《医用有机化学》教学实施结果分析55-61
  • 第五部分 小结61-64
  • 1 研究结论61
  • 2 研究创新点61-62
  •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62-63
  • 4 研究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69-80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80-81
  • 致谢8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晓静;;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与教的方式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年07期



本文编号:768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68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b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