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青少年自我与他人印象一致性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09-02 15:19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自我与他人印象一致性的调查与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自我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青少年 重要他人


【摘要】:自我与他人的印象是否一致,不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对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带来挑战。文章借助于问卷调查,从学习、性格、品德、意志、交往和兴趣等六个方面收集了青少年的自我刻板印象与他人(家长和教师)刻板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了青少年自我刻板印象与他人刻板印象的特点以及青少年自我刻板印象与他人刻板印象的一致性问题。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我刻板印象具有明显的特点,与家长和教师等重要他人的刻板印象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现象。调查结果对教师有效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沟通家长,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自我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青少年 重要他人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80102) 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2jyxm258) 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重点项目(800766)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前言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对其他群体存在着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对有关群体的特征及其原因持有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1]。不仅如此,作为社会的成员,每一个人都隶属于特定的群体,人们关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观念会影响到如何感知和看待他们自己。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萍,刘新生;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徐辉;张卫东;;浅析青少年抑郁问题[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3 杜红梅;;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02期

4 薛晓阳;;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发展功能[J];教师博览;1997年08期

5 张春光;;青少年“家庭沉默”现象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何晓燕;郭成;;试论亲子冲突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徐夫真;张文新;;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陈华平;陈书洋;;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徐本华;;青少年情感自主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研究;2009年01期

10 王秀贵;赵泽鹏;薛书敏;;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争艳;刘静;赵冬艳;;青少年依恋和自主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晓敏;王大华;李春花;;老年人重要他人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艳秋;;重要他人对自我影响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4 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玲玲;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基本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发展特征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徐作国;王庆同;崔德年;宫玉柱;高峰;周淑华;刘孟忠;朱秋玉;左常起;王佩珂;吕民广;;莱阳农村和烟台芝罘区青少年期自杀死亡者调查分析[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8 万晶晶;方晓义;邓林园;黄丽娜;;青少年期母子性格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性格喜好的作用[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马丽丽;郭永玉;;重要他人对目标追求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万晶晶;方晓义;黄丽娜;夏翠翠;;性格匹配、性格喜欢与青少年期母子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蕊;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N];周口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伍晓毅;制止“幼童玩性器官”莫粗暴[N];广东科技报;2009年

3 北京市健康教育中心;青少年的心理卫生[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罗照春;母亲抑郁 殃及孩子[N];健康报;2006年

5 顾 婧;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胡迎新;儿童行为异常当心抑郁症[N];健康时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张莹;养育方式影响人格[N];光明日报;2009年

8 记者 武娜 通讯员 王君;“问题孩子”亟待多方关注[N];连云港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贺雯;元刻板印象及其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凌宇;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应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青少年期父母权威认知及其对亲子关系影响的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2 沈群香;想象性表征干预对儿童目标投入效果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先顺;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戴必兵;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丽丽;重要他人对目标追求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徐夫真;青少年疏离感与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姚福涛;中国农村青少年友谊及其与社交自我概念、孤独感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菲;3-8年级学生重要关系中的自我调节发展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9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79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