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只有把教学的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才能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能改变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与学的现状,提升教学实效。该文从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诸多课例谈起,阐述了关于"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清晰,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开放,课堂的实效更彰显"的观点,积极探索了在思品课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促进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的可行性。
【作者单位】: 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品德与社会 思维可视化
【分类号】:G623.15;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与晨会、班队会等相比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于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社课”)现状不容乐观:公开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桂林;;培养思想品德学科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1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民;品德与社会课应关注学生参与[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年12期
2 范士红;;《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也谈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11期
3 赵小燕;课堂生成的丰富性:关注和利用来自学生的信息——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05期
4 韩立勋;;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双语学习;2007年11期
5 刘建效;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3年19期
6 冯桂卿;以教研的改革 促课改的深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01期
7 杨今宁;;“品德与社会”学科高年级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年Z1期
8 武宜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观[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6期
9 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3期
10 张茂聪,李成泉;《品德与社会》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体会[J];学科教育;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褚云美;芦咏莉;;小学高年级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评价指标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邸同莲;;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志;性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开始[N];广州日报;2004年
2 舟曲藏中拱坝学区 石永明;我教小学高年级作文的点滴体会[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3 西和县西峪乡王磨小学教师 王召;小学高年级教、问、实三结合语文教学探讨[N];陇南日报;2009年
4 顾文东 单红芳;办起班级电视台[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记者 姚晓丹;乐国安(南开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小学高年级应开设心理课[N];光明日报;2011年
6 刘林;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习题教学[N];黔西南日报;2009年
7 河南高朗乡铁屑小学 张耀杰;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浅谈[N];学知报;2011年
8 健康时报记者 郑帆影;家长“心太软”惯出小糖友[N];健康时报;2008年
9 樟树市张家山红湖小学 付小红;从四种意识上培养小学高年级的班干部[N];宜春日报;2011年
10 兴化市实验小学 陈杰;学好数学从培养“三心”做起[N];江苏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豫晖;数学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秀竹;小学高年级“难教”的成因及对策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春丽;小学高年级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爱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严红;小学高年级女生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小群;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晓冰;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白云;呼市城区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乐韵;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范士红;综合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红娟;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21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2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