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摘要】:作者通过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幼师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幼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原则和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改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幼师 信息技术课程 回归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改变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西欧国家非常关注科学课程与教室之外的世界的联系以及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把与社会、生活有关的科学课题带进了教室。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志强;;让信息课堂回归生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08期
2 王秀红;;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的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22期
3 张新立;;回归生活世界:信息技术教学的诉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卢帮明;《汽轮机设备与系统》教改的探讨[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谷贤林;国外儿童教育理论演进探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陈波;;人类教育终生化与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J];爱满天下;2003年02期
10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单中惠;;赵祥麟与外国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森;;西方关于人的学说与教学动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美云;;解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学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黄宇红;;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9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丹璐;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马艳粉;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彩兰;李文光;;新课程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 艺,沈书生;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方法讨论[J];江苏教育;2002年05期
2 冯伯虎;李艺;;科学命题: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06期
3 李晓飞;;信息技术课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探索[J];世纪桥;2006年10期
4 解冬梅;;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J];科技信息;2009年11期
5 林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6期
6 周清松;;推进云南省边远地区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10期
7 周文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J];快乐阅读;2011年16期
8 李智;;陕西规范建网标准 临渭普及信息技术[J];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01期
9 李红印;;信息技术课程与实验教学整合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年01期
10 况姗芸;基于多媒体网络室的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J];中小学电教;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丽娟;;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内外”兼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黄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高速通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3 周行满;;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戴祯杰;周敦;;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吕华;任芳;;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白永敬;;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7 廖显颍;;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与时代俱进,与“课程”同行[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任绍昌;;试论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玉苓;;在信息技术课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树梅;;当代德育教育之我见[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省曲阜市教育信息中心 颜承建;“整合”重在信息素养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江苏省兴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颜景林;挖掘技术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龚道敏;追寻认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4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华杰双语学校 李飞;信息技术教师的路应该走向何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5 山东 王爱胜;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地方特色 但不能“乱贴标签”[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梁杰;别让信息技术设备成“摆设”[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河南省信阳市mI河区电化教育馆 苏子峻;教材离师生要求有多远[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廊坊六小 刘永军;信息技术之教学浅谈[N];廊坊日报;2008年
9 吉林省蛟河市第九中学 韩春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四大漏洞[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10 何强(作者单位:会宁县教育局电教中心);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N];甘肃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国;幼师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杜楚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向丽;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贾义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郑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契约的内容与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姜阳;普通高中“信息公开”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越;利用MOODLE进行《高中信息科技》过程性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钱松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25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2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