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及其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11 12:43

  本文关键词: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及其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公立学校 流动儿童 幸福感 歧视知觉 调节作用


【摘要】:文章以55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小学阶段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幸福感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而在初中阶段两类儿童幸福感无显著差异。(2)相比于打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有较少的歧视知觉;女生歧视知觉显著低于男生;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显著低于初中阶段。(3)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幸福感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学校类型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暨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公立学校 流动儿童 幸福感 歧视知觉 调节作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0YJCXLX039,11YJC190015)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一、前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家庭式流动比例越来越高,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父母一起进入流入地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他们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申继亮;胡心怡;刘霞;;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马季;汪凯;朱春燕;李孝明;庞礴;王小倩;;民工子弟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安全感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7期

5 马晖;;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谁负责[J];教师博览;2010年03期

6 邹泓;刘艳;李晓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Z1期

7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8 刘欣;师保国;肖敏敏;;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幸福感——不同学校类型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李晓巍;邹泓;张俊;杨颖;;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产生机制的质性研究:社会比较的视角[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10 温颖;李人龙;师保国;;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福泉;;农村中学生自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2 郭名;叶龙;;高速铁路司机胜任素质和工作经验对安全绩效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靖宇;谢晓非;葛瑜;;小事件、大影响:公平感知觉与规则驾驶行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蔺秀云;王硕;张曼云;周冀;;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从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学习投入角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冯淑丹;闫秀峰;江琦;;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结构选择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10 杨磊;康慕云;刘艳磊;;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丽娟;;突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瓶颈[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龚艳萍;俞明辉;;新产品预告策略对消费者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元旭;宋渊洋;王宇露;;企业资源、股权性质与国际化程度——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素革;卢纪华;;服务人员情绪工作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孙健敏;马玉凤;;学习型组织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林岩;陈燕;;汽车生产商的知识对供应商的延迟促进作用[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聂坪;张春锋;;市场导向、非经济资本与农村新创企业绩效[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王拓;赵曙明;;组织公平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韩翼;;组织承诺维度及其对角色和角色外绩效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菊;基于网络关系视角的专业服务企业全球市场参与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邓雪;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向东;战略领导特征及其对企业战略选择和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许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田莉;新技术企业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万益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何婷婷;企业员工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国;白音华煤矿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测量及治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刘维;心理氛围对企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雪琴;应对方式对特质焦虑与学业拖延关系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沈洁;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广广;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后国宏;太仓市农村初中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泓;张春妹;;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铁军;北京外来流动人口知多少[J];北京统计;2002年06期

4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亿人[J];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01期

5 张妮;北京的民工子弟学校[J];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10期

6 袁立新;杨玉銮;;父母性别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刘金平;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范国平;邵栀兰;余云丹;;农民工城居子女读书难问题成因探析[J];黑河学刊;2006年01期

9 申继亮;胡心怡;刘霞;;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社会科学院 韩嘉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记者 韩俊;[N];中国人口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莹;对城市中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考察与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保国;徐玲;许晶晶;;流动儿童幸福感、安全感及其与社会排斥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2 刘霞;申继亮;;环境因素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及群体态度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4期

3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4 李晓巍;邹泓;张俊;杨颖;;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产生机制的质性研究:社会比较的视角[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5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年10期

6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胡心怡;刘霞;冀巧玲;申继亮;张玲玲;;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及与学业卷入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8 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J];文教资料;2006年31期

9 李怀玉;;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9年05期

10 戴斌荣;;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秀云;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云;汪菁;;流动人口与学生学习行为——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胡心怡;申继亮;;流动儿童未来取向特点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章松井;佐斌;;应对方式、控制源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芷若;刘杨;方晓义;;北京市中小学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金灿灿;屈智勇;王晓华;;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孙小舒;陆昌勤;;工作超负荷、工作-家庭冲突与员工幸福感的关系:上级支持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冯冬冬;陆昌勤;;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幸福感、工作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小梨;;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彭翠;李宗波;王明辉;;企业员工组织障碍认知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沃建中;自强感动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全球女性幸福感现在超过男性[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记者 张守营;中国人的幸福感与经济发展不同步[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文清;农民幸福感为何比城里人高[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小林;学会享受“幸福感”[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李薇;三成流动儿童感觉受到歧视[N];深圳商报;2009年

7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徐岫茹;幸福无处不在[N];健康时报;2006年

8 陈昌凯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灾难对幸福的“积极”影响[N];中国社会报;2010年

9 梁荣勇;提升幸福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德州日报;2011年

10 王丽琛;幸福感是由获得报酬产生的吗?[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任海燕;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生幸福感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田若飞;社会控制论视角下的教育与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梅;幽默感对压力的调节作用:效果及其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琳;多个分心刺激的计数Stroop任务中认知控制的功能及其脑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罗t,

本文编号:830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30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a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