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改造教育学:促进学科与专业相互给力

发布时间:2017-09-17 09:22

  本文关键词:改造教育学:促进学科与专业相互给力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学 学科专业 行业专业 专业改造 学科建设


【摘要】:学科与专业、学科专业与行业专业既相互依存,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共同决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学科专业知识是学科、专业和社会行业实践发展的科学基础,社会行业实践需要是学科、专业及其知识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都是学科、专业及其知识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设置和人才培养应该是学科知识标准和行业活动性质标准的结合,既满足学科发展及其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又满足行业发展及其对人才和知识的需要。但中国高等教育过去的专业划分和设置基本以学科为本位和标准,轻视满足行业实践需要;重视学科专业、教育宏观实践和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轻视满足行业专业需要和对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教育、教师教育与注重理论和宏观研究的教育学学科教育关系模糊,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组织及其教师长期游离于教育学学科之外;以自然科学的科学化为评判标准评价教育科学和不能很好应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教育理论而不断遭遇质疑;由于过分追求科学化、专门化和专业化,而远离大众生活,不能很好应用于大众生活教育,造成许多严重问题。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有不同的需求,教育学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改造专业结构和相互关系,通过合理定位专业目标和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持续强化学科专业与行业专业及其自身相互给予有力支持的关系,解决实然轨迹与普遍逻辑的矛盾,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教师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各层面教育的科学发展及其对教育学学科和专业的需求和支持。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教育学 学科专业 行业专业 专业改造 学科建设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学的专业改造与学科建设研究”(BAA100013) 国家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教师教育理论创新与研究中心建设”(GJ9850102)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学在近现代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质疑。之所以质疑是因为它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层面,之所以发展是因为社会需要它,它在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自我调整和改造。教育学改造包括许多层面,其中学科与专业改造具有关键性作用。学科及其专业与行业及其专业既相互依存,又不能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年07期

2 ;教育学终结了吗?——与吴钢的对话[J];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3 周浩波;论教育学的命运——与吴钢、郑金洲商榷[J];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广君,林姚宇;论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独立化倾向[J];城市规划;2004年12期

2 刘冬岩,陈旭远;教育理论思维的公共性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6期

3 程鑫;教育学课程论析[J];丹东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4 彭拥军;;高等教育研究的旨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李政涛;解读课程理论与教育学的关系——兼论当前课程研究方向的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6 袁昱明;远程教育研究的学科评价与构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周峰,张雪林;本世纪我国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8 任永泽;;批判: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支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焦瑶光,侯彦斌;从主体性实践哲学到“教育学中心”思想——李泽厚的建立主体性学说述评[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1期

10 侯彦斌;;略论教育理论原创与区域教育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万力维;控制与分等:权力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卢建筠;教育思维方式转向之透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琴;关于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侯彦斌;我国“区域教育研究”的概念、意义和方法的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龙海霞;反思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谢武纪;预成到生成: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原;寻找失落的理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吉;经验网络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荣伟;思想政治课STA课型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诚江;理论转向与建制嬗变:1949—1956年间的教育学[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一凡;成人教育学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晴;“教育学立场”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娟;;学术批评与教育学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1期

2 牛利华;;教育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考辩——历史、现实及其未来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7期

3 姬建峰;;教育学理论的开放性品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4 吴康宁;;日本教育学的发展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王学臣,李润洲;教育学的“病症”与“处方”——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教育学的“把脉”与“诊治”[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6 刘旭东;;“现代性”教育学的批判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游小培;;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变化及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吴黛舒;;繁荣背后的反思:中国的“教育学本土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9期

9 石猛;彭泽平;;关于教育学研究本土化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9期

10 高闰青;;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胡德海教育学思想评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学溥;;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几点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杨善发;;试论夸美纽斯的教育研究法——类比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A];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经验汇编[C];2004年

4 卜玉华;;试论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教育学尺度[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马克·第帕普;;谈谈世界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马佳宏;王琴;尹春杰;;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基于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的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致琢;21世纪——计算机教改之路如何走?[N];计算机世界;2000年

2 胡乐乐;想象力之于教育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记者 陈敏邋通讯员 单佳平;宁大获博士学位授予权[N];宁波日报;2007年

4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浙江省乐清中学 蔡宗乃;名师何以成“名”?[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记者 邓国芳;王国平会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来宾[N];杭州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晶 特约记者 梁炜;资教行动大幅扩军[N];湖北日报;2009年

8 杜永军;让城乡教师“动”起来[N];民主协商报;2009年

9 唐景莉;加速培养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学农;教师教育制度最应改革哪些方面[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云斐;合作 共生 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丽;民国初期教育学话语建构及其方法论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江涛;教育学的本土立场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燕敏;论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继培;教育即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惠雨;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建徽;教育即引导[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慧敏;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学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惠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范兵;教育即批判[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谢世国;“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8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68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d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