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
发布时间:2017-09-26 22:17
本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
【摘要】:在倡导与构建社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程中,网络流行语具有宣泄与抚慰、使用与满足以及表达舆论等道德规范功能。但某些网络流行语的泛滥和传播,凸显了青少年群体社会道德意识的缺失和偏向,因此,全社会要倡导健康的语言传播,发挥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学生社会道德培养和引领的积极作用,体现其积极的德育功用。对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从以下三方面积极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清除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淡化负面流行语。
【作者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流行语 德育 社会道德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一般项目“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1YJAZH015)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网络流行语是青少年标新立异心理特征的反映,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学生群体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诉求。因此,在倡导与构建青少年社会道德观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程中,全社会要充分认识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道德规范功用,及时清除其消极负面的影响,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明灯;;从“大院”到微博:中国话语变迁60年[J];青年记者;2010年13期
2 童兵;;简论新闻传媒的宣泄功能[J];新闻记者;2010年02期
3 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陶醒;;论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优化[J];安徽科技;2007年11期
3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梁剑琴;田春蕾;;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思想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6 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李苓,李应红;QQ传播的负功能[J];中国编辑;2004年02期
8 景深;;国内男性杂志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发展策略[J];编辑之友;2006年04期
9 王和平;;编辑概念的新界说:传播学视角[J];编辑之友;2009年06期
10 周雪o,
本文编号:926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2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