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04:28
本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心理弹性研究的开展至今已有30多年,已经被确定为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贫困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但和非贫困大学生一样承担着学习压力外,,而且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们一直十分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并不表明贫困与存在某种心理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方面,人们对此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贫困大学生必然有着更多的心理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 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拟从心理弹性为出发点,探讨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考察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综合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上,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在各因素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自我效能-对自我的感知、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家庭凝聚力上差异不显著。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的发展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各因素上,自我效能-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5),社会资源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1),在家庭凝聚力因素上,不存在差异。年级在心理弹性的上主效应显著,且年级与是否贫困在心理弹性上有交互作用。 在控制年级因素后,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差异,结果表明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大二年级差异不显著。 在控制是否贫困生这个因素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均存在年级差异。结果表明,对于贫困生而言,大一与大三、大四年级,大二与大三、大四年级的心理弹性差异显著;对于非贫困生而言,大一与大四,大二与大四的心理弹性差异显著。 (3)整体上,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女生。 (4)在弹性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贫困大学生差异显著,在家庭凝聚力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而来自不同家庭生源地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各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与高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弹性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11-24
- 1.1 贫困大学生相关研究综述11-16
- 1.1.1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11-12
- 1.1.2 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消极方面的居多12-16
- 1.2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16-24
- 1.2.1 心理弹性的概念16-17
- 1.2.2 心理弹性的发展17-18
- 1.2.3 心理弹性模型18-20
- 1.2.4 心理弹性的测量20-24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24-26
-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4-25
- 2.2 本研究探讨的问题25
- 2.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5-26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26-43
- 3.1 研究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特点的研究26-35
- 3.1.1 研究目的26
- 3.1.2 研究对象26-27
- 3.1.3 研究工具27
- 3.1.4 统计工具27
- 3.1.5 结果与分析27-35
- 3.2 研究二 社会支持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关系的实证研究35-37
- 3.2.1 研究目的35-36
- 3.2.2 研究对象36
- 3.2.3 研究工具36
- 3.2.4 统计工具36
- 3.2.5 结果与分析36-37
- 3.3 研究三 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37-43
- 3.3.1 研究目的37
- 3.3.2 研究对象37
- 3.3.3 研究工具37-38
- 3.3.4 统计工具38
- 3.3.5 结果与分析38-39
- 3.3.6 解决问题等因素对心理弹性的路径系数分析39-42
- 3.3.7 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路径分析42-43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43-46
- 4.1 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价值43
- 4.2 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特点研究43-44
- 4.3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44-46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展望46-48
- 5.1 研究结论46-47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7
- 5.3 本研究有待完善之处47-48
- 参考文献48-53
- 附录53-58
- 致谢58-59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维铨;;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2 顾春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贫困生解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张晓霞;;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制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4 黄玉端,邱锡光,邱孔锡,杨四海,谭基虎;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实践与探索[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年01期
6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7 陶传谱;贫困大学新生SCL-90和EPQ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6期
8 程利娜;;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0期
9 李春山;姜丽平;张丽萍;;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7期
10 郭明;陈宝佳;赵亮;;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的差异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11期
本文编号:957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5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