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新课标背景下SPARK体育教学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01:25

  本文关键词:新课标背景下SPARK体育教学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SPARK课程 体育教学 身体素质 兴趣 与人相处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不单单是简单的物质生活满足,还包括精神生活的满足,健康成为21世纪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健康也不单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健康课程。因此,各国都致力于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即使课程改革在不断完善,但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和肥胖率不断提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让人担忧的儿童身体健康状况,我国近年来致力于课程改革与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理念把“健康第一、学生为主体”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后效果虽有所成效,但也存在不健康的发展态势。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理解的误区;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教学中学生快乐和素质提高无法同时实施的观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解决。美国SPARK课程也是在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并在各州广泛推广与发展。实施的SPARK教学中体现对“人”的关注,关注学生情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SPARK利用孩子们“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音乐的旋律下,把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目标,以体能和技能的双重结合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内容的转换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并参与并享受运动。SPARK教学的特点与理念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似,旨在促进新一代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学生的体能与智能,增加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与运动兴趣,降低肥胖率,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使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针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美国广泛发展的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教学课程SPARK课程进行研究,分析SPARK课程的可利用点,对SPARK课程的理念、特点、产生依据和结构进行研究,找出其实施过程的理念与我国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理念的相似之处。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SPARK课程教学实验,并与传统教学的对照班学生成绩进行实验前后比较,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兴趣和与人相处三个方面的比较。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前后的结果进行均值和独立样本T检验,找出SPARK课程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兴趣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SPARK课程教学引入我国体育教学中,体能与技能的结合,严密的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1min跳绳、掷沙包、50米、50米*8、篮球折返运球的测试项目中,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除掷沙包,其他四项均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50米*8项目存在非常显著的效果。2、SPARK课程教学引入我国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运动参与和积极兴趣方面差异显著,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均值虽比对照班的均值高,但差异不显著。3、SPARK课程教学引入我国体育教学中,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与人相处能力成绩中相比,对于提高学生的交谈能力和交友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且效果显著。虽然在待人接物能力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但SPARK班学生的待人接物平均成绩有所提高。经过实验验证,美国SPARK课程理念引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可行性,符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我国可以根据国情,将SPARK课程的理念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1)优化课程结构,引进美国SPARK教学的基础理念所倡导的要素,与我国体育教学相结合,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设。(2)调整教材内容,使内容新颖、有吸引力,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利于学生掌握和利用,增加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课程内容安排中注重体能发展和技能发展相结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并合理搭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的能力。教学评价多以表扬为主,鼓励为辅。教学方法多样,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3)提高学校、社会、家庭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4)本研究做了8周的实验教学,对于需长期训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运动来说,实验时间太短,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可试图做更长时间的实验教学,以获得更加接近全面的实验结果。(5)本研究选取了兴济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但学生课下兴趣、课下参与运动的程度都是实验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这就增大了实验结果的误差。所以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尽量选取不可控因素少或大体相同的受试者,这样就可大大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李树文;论体育教学的创新[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05期

4 林海鹏;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评论;2000年01期

5 赵士元,丁素琴;中专体育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J];教育探索;2000年11期

6 贺春翔;试论体育教学中精讲的几个特性[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 方月胜,马力,郭伟;素质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等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8 高学民,侯盛明;体育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9 梁定邦,王文清,马成亮,薛孝恩;体育教学中实施健身教育的实验研究方案(四)[J];体育学刊;2000年02期

10 杨建平,贾丽芹;对我校体育教学改革10年的回顾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斌;;“尝试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淑芬;;冰上体育教学提问策略的探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3 顾圣益;;对体育教学多结构系统和反馈模型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杜芸芸;;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彭小伟;;体育教学中层理论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6 方秀宠;孙东辉;卢景波;何伟;句伟;;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李云豪;;浅谈体育教学的创新[A];2014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肖亚玲;田静;;进一步深化我校航海体育教学改革[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韩有才;;和谐教育法运用于体育教学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王玫;;学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省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 顾东方;体育教学优秀课的“十大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7年

2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学 张敏;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N];中国体育报;2008年

3 吴纪军 毕英杰;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N];莱芜日报;2009年

4 泰州市大冯初级中学 沈红芳;浅析体育教学中“配合意识”的培养[N];江苏教育报;2013年

5 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 杨永秀;体育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初探[N];经济信息时报;2014年

6 青化砭中学 刘开锋;体育教学初探[N];延安日报;2014年

7 汉滨区瀛湖中学 陈建涛;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预防[N];安康日报;2006年

8 姜堰市白米中学 刘国霞;体育教学中学生交往能力培养初探[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周玉庄;体育教学创新四法[N];中国教师报;2007年

10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邵荣;体育教学安全“十要”[N];中国体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羽;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姜志明;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3 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可兴;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邵桂华;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骆秉全;美与和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冯红静;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宝龙;体育教学模式建构之理论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军;甘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冷显志;体育教学原则体系重构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兴洪;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袁若薇;合肥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4年

6 刘晓冬;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对体育教学安全的影响分析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蔡冬冬;对闽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8 李雯;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周涛;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与体育课堂行为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黔;黔东南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68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1268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2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