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生活技能教育对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促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7 08:06

  本文关键词: 打工子弟学校 生活技能教育 学校适应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对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是否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小学三、四年级共128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三、四年级各一个班为实验组;各另一班为对照组,进行生活技能教育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活技能教育能够显著提升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并表现在同辈交往能力及行为控制能力的显著提升;自表能力及任务取向方面的正向影响,由此看来,生活技能教育对打工子弟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促进有效。鉴于此,应提倡打工子弟学校开展生活技能教育。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life skills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children with working children, 128 students in grade 3 and grade 4 of Beijing working children's primary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life skills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each of the fourth grade classe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clas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life skills educ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chool adaptability of the pupils in the working children's school. It is shown by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behavior control ability, an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self-expression ability and task orientatio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life skills education i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working children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e should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life skills in the school of working childre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以技能为基础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红;王玉凤;吴野平;;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行为问题影响的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2 许舒雯;;流动儿童学习适应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年11期

3 应湘;;民工子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之思考[J];教育导刊;2005年12期

4 郭亚文;周祖华;周月芳;刘洪雷;张泓;;学校生活技能培训在预防伤害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9期

5 马迎华;王凤清;胡佩瑾;宋逸;;《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11期

6 王雁;林红;姚萍;王冉冉;何晓;;生活技能教育对小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J];教育学报;2008年02期

7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8 王涛;李海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11期

9 王雁;王冉冉;何晓;周琛;;生活技能教育对聋生心理健康促进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8期

10 李晓巍;邹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冬辉;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自我控制能力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波;方明;;农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田宝伟;郑日昌;吴九君;;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形容词量表的编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刘恋;葛喜平;;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4 孙瑞琛;刘文婧;贾晓明;;“5.12”汶川地震后抗逆力的个案研究——来自精神分析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林红;王玉凤;吴野平;;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行为问题影响的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6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7 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1期

8 王慧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9 白洲红;王海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方式对其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周艳;尹华站;;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现状与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许燕;王斐;潘益中;;婚恋弹性概念重构及作用初探[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2 刘得格;时勘;孙海法;龚会;;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对危机事件的抗逆力模型探索[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阳毅;贺莉君;;企业员工复原力量表的初步编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4 高秀君;王芳芳;;初中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立;员工工作友情、心理资本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艳波;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梅;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星梅;大学生艾滋病的KAP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晓燕;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子;健商理论: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裴元庆;张家口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玲;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沈晔;知识型员工职业韧性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徐家华;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平;;自我概念研究述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夏冬柏;应该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生活技能教育[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3年Z1期

4 胡珍珠;;自我概念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5 韩少梅;徐涛;王雁;朱广瑾;;学校-社会行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年07期

6 范荔;王乃茜;郁利燕;;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9期

7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8 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强;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9 陈苏娥;俞爱月;;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范亮;;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教育;2005年Z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浪;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的修订[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3 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崔娜;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笑敏;付浩;赵雨;;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体育援助的研究[J];运动;2010年02期

2 胡印斌;;在公立与打工子弟学校间能否有过渡[J];就业与保障;2010年03期

3 李亚军;杨兰;;项目合作:让打工子弟校教师享受到合适的培训——以贵州贵阳市四所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培训项目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1年07期

4 丁寅;;对打工子弟学校关上门别忘了打开窗[J];观察与思考;2011年09期

5 ;打工子弟学校怎么办 北京不妨学上海[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34期

6 郭铁;;打工子弟学校分流再调查[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3年08期

7 邱萍萍;陈恩伦;;将打工子弟学校纳入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04期

8 杜智娜;;谁抛弃了打工子弟学校[J];法律与生活;2006年17期

9 王寻;段海燕;;“摆不平”的打工子弟学校[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3期

10 王云建;;他们在艰难中前行——关于北京石景山区18所打工子弟学校现状的调查[J];教育;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利亚;;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程天赐;;心暖·2012——北京打工子弟学校阅读体验之旅[A];中国演员(2012年第1期总第25期)[C];2012年

3 杜立;;流动未成年人:权利回归与犯罪防控[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4 张绘;龚欣;尧浩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来自北京的调研数据[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覃明月;京城打工子弟学校调查[N];工人日报;2005年

2 郑莉;鲜花献给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教师[N];工人日报;2008年

3 李少春 姚薇薇;城市化进程中的打工子弟学校命运[N];光明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乔欣;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陶映荃;十多万打工子弟有学上六千余“编外教师”无保障[N];工人日报;2010年

6 记者 车辉;近七成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很大[N];工人日报;2012年

7 本报实习生 吕佳音;打工子弟学校“正规军”的烦恼[N];工人日报;2013年

8 深海;打工子弟学校也期待“同城待遇”[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3年

9 本报记者 金勇;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N个理由[N];中国妇女报;2003年

10 黄建林;走近打工子弟学校[N];法制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秋丽;城市打工子弟学校青少年生命教育模式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韩红梅;北京市合法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宇飞;打工子弟学校社会资源动员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薇薇;中国的城市化与打工子弟学校的前途[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丽;北京市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林萍;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张雪萍;打工子弟学校在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周琴;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慧娟;打工子弟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马利亚;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17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1517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