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科学观变迁
本文关键词: 中国百年 小学科学教科书 科学观 出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讨论了百年来小学教科书中各类科学观及其变化,特别结合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小学科学教科书分析研究了其中的科学观及其特征,解释了科学观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关联。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views and their changes in primary school textbook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especiall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scientific view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xtbook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New China, and explains the view of science and the society. The connec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基金】: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09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DZ068)
【分类号】:G6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曲铁华,李娟;论中国近代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2 石鸥,赵长林;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J];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4 段治文;;近代中国科学观发展三形态[J];历史研究;199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礼强;熊桂玉;程双双;;教育关系重构: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2 张斌;;本科教学评估中的权力运行机制[J];大学(学术版);2010年01期
3 蔡中宏;中国科学教育的误区及其批判[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4期
4 刘学梅;;大陆与香港地理教材选用的比较研究[J];地理教学;2012年20期
5 刘海光;;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的教育社会学分析——以《民法学》为例[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6 石鸥;李水平;;民国时期的一次高强度教科书控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7 崔珂琰;周美云;;定义民族教科书——以少数民族教科书的产生过程为中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8 师永辉;张向敏;李文田;江鑫宇;;大陆与台湾地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J];地理教学;2015年11期
9 杨杏芳;;大学教学制度改革: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10 龚孟伟;陶蕾;;阿普尔批判教育演讲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段发明;课本革命与革命课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郝明君;知识与权力[D];西南大学;2006年
5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情;社会整合视阈中的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戴大明;“读经”与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8年
9 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磊;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史:超越辉格主义[D];西南大学;2011年
2 于晓琴;课程的公正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沈健美;关于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娟;时代的烙印[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兰莎;幼儿园班级场域中的隐性控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琼;教学内容的异变及其控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欧;文化排斥:学校教育进行底层社会再生产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小鸥;中美中学科学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朱瑞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模块内容建构的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延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职前教育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顾彬;张穗子;;略谈波恩学派[J];读书;2006年12期
2 石鸥;李祖祥;;教科书的空无内容与教师的应对[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3 罗玉明,汤水清;三十年代南京政府对私塾的改造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闻凤兰;论新的科学观在当代的建构[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5期
2 赵国杰,吴孟铎;建构新的系统科学观的尝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刘宏业,赵国杰;关于系统论科学观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1期
4 申仁洪;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6期
5 施展旦;在理想与功利之间——两种科学观的社会价值[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孙奎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科学观及其后现代意蕴[J];兰州学刊;2004年05期
7 申仁洪;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王美蓉;;经世致用:嬗变的中国近现代科学观中的价值判断[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张萍;论亨普尔的科学观[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侠;;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一段我们必须经历的历史[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覃晴;陈建新;;浅谈女性意识对传统科学观念的影响和作用[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许志峰;马雪梅;;试析当代美国人的科学观与科学素质观[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5 任振球;;新科学观[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6 周h"乔;;我国传统科学观的现代诠释:寓理于算[A];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学术论文汇编[C];2006年
7 卢风;;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树君;;凡勃伦进化的科学观探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冯国瑞;;钱学森的科学观[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许志峰;;当代大科学观雷达模型浅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什么是正确的科学观?[N];西藏日报;2001年
2 耿云志;梁启超的科学观[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冲突统一[N];科学导报;2009年
4 柯文慧;多元科学观的浮现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记者 刘莉;追求科学精神需警惕功利科学观[N];科技日报;2012年
6 关志达;探究科技人文 促进科学发展[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7 任福君 谢小军;警惕实用主义的科学观[N];学习时报;2012年
8 郑师渠;梁启超的科学观[N];光明日报;2002年
9 卢风 清华大学哲学系;科学的纯粹性与内在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张毅;中医 你拿什么证明你?[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丹琼;科学个案研究与中国科学观的发展[D];西北大学;2005年
2 修圆慧;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伟;超越相对主义科学观的探索和趋势[D];吉林大学;2009年
5 徐志宏;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6 彭国兴;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孙玉忠;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吉林大学;2004年
8 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景;中国历代科学观演变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雪梅;西方历代科学观演变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纪仁;近代科学观实践论转向及其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于海;中国现代科学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琳;论现代西方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及其理性实质[D];河南大学;2012年
6 王劲松;科学观演变中的历史性问题[D];苏州大学;2012年
7 齐鹏;方以智科学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杨易;呼唤科学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林合华;梁启超科学观的三期演变及其意义[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盛平;约翰·杜威的科学观探析[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26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152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