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运行机制分析——以北京市三所多校区学校为例
本文选题:多校区 + 学校文化 ; 参考:《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02期
【摘要】:近年来,多校区学校文化发展倍受关注。以北京市多校区学校为例,对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认为理念融合、精神重构、差异认同、数字传媒、环境改造构成了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机制的基本架构,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达成了完整的学校文化协同发展机制的运行。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ampus school cultur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aking the multi-campus schools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lti-campus school culture, and thinks that the concept fusion, spiritual reconstruction, differential identification, digital media, The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constitut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chool culture in multi-campus. These aspect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chool culture has been achieved.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在校学生人身伤害纠纷干预机制研究》,批准编号:JG12ZXY2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教育行政调解制度研究》,批准编号:JG13ZXY10
【分类号】:G6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炳华;江顺;;文化融合:多校区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工程[J];北京教育(德育);2008年03期
2 尤逸萍;;整合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创建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牛玉祥;;打造学校环境文化 彰显文化育人特色[J];华夏教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文新;衷华;李江;;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继承与创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2 刘正文;陈佳;陈祺;;陕西省未央区职业教育中心环境文化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3 凌日飞;辛立章;曾丽萍;;试论高校多校区办学团学组织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7期
4 刘新民;王本锋;孟庆旭;;我国多校区高校管理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姜玉明;;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文教资料;2011年07期
6 吴秋颖;;浅析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信雯婧;;浅析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由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攀攀;多校区办学环境下的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李宁;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体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于姗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途径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陈竟;大学生品牌活动建设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D];西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当代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3年04期
2 彭倩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龙大为;强强合并后高校校园精神重塑探微[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泉兴;;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设计[J];民办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2 王志浩;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难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3 张明霞;多校区大学图书馆的管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徐国辉;;大学多校区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4年05期
5 范莉莎;刘刚;;多校区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2005年04期
6 张亚氢;“多校区”高校财务网络化管理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林涛;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8 沈曦,沈红;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9 郜岭;;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与经验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10 周晓东;;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鲍心清;;谈解决多校合并对图书馆重组的负面影响[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任国友;;多校区大学校园安全问题解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炳华;江顺;;文化融合:多校区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工程[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4 熊建武;;政府主导下的“多校—企”、“多校多企”工学结合模式探究[A];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新平 张安富;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与模式设计[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王永杰;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7年
3 记者 史卫燕;营养餐再“中毒”,湘多校学生中招[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多校录取”有利于扩大学生选择权[N];中国教育报;2014年
5 通讯员 吴健邋戴世勇 记者 朱振国;要尽量避免多校区的局面[N];光明日报;2007年
6 中央财经大学 武超群;探索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发展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共享网络应用[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特约撰稿 王越;共享网络应用 华为3COM协助多校区大学管理[N];通信信息报;2005年
9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 汪明;限定“学区房”需与多校划片同步推进[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陈宇 金洪 绍波 本报记者 李伦娥;多校“联管”老师“走教”[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曦;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安富;合并型多校区大学融合过程中的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建梅;中国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2 李宁;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体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晁华荣;大学多校区管理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刘立荣;我国多校区大学新校区管理问题考察[D];厦门大学;2005年
5 佘绍波;多校区大学协调发展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周莉;高等学校多校区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王全伟;我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李群;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9 何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校区管理的分析与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冯佳翎;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80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198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