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跨学科教研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2 19:41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科技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逐渐加快,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为应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基于对社会形势和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在2001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了“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的重要理念。课程的设置自然会影响到为其具体实施服务的教研。我国小学长期以分科课程为主,与之相应,学校的教研工作也是按照学科的划分而组织开展的。然而,当下学校传统分科教研的形式已难以满足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重新思考我国小学教研的发展之路显得尤为必要。 对一种新生事物的塑造,离不开对其历史根基的了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我国小学教研大体经历了模仿探索期(1949-1965)、恢复发展期(1977-1989)、改革深化期(1985-1999)、多元创新期(2000-)四个阶段。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小学教研表现出来了以学科性质划分为主的教研组织形式、以集体备课为主的教研活动方式、以分析教材为主的教研内容以及显现出教师跨学科教研的自发探索行为等主要特点。我国小学长期以分科教研为主,这就使得传统学校教研模式不断取得发展与完善的同时也带来了视野相对狭隘、内容相对固定封闭、主体参与性不强以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方面的弊端。 另一方面,一种强调拥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打破自身原有的学科樊篱,教研时突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与联系、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与配合以及不同学科之间教学方法、经验的相互借鉴与吸收的跨学科教研模式正呼之欲出。与传统学科分科教研相比,跨学科教研在教研主体上表现出更具有异质性与互补性;在教研内容上更彰显灵活性与综合性;在教研形式上的更突显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特征。此外,跨学科教研对于丰富教师教研内容、拓宽教师教研视野;改善教师教研状态、增强教研参与热情;发挥教师差异优势,综合提高教研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表现出显著优势。跨学科教研模式的目标在于提高教师的协同合作能力、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它的建构强调协同、整体、民主的原则,,包括组建教研团队、明确教研目标与任务、制定教研计划、开展团队教研活动、评估与调整五个阶段,还离不开思想、行政、技术、情感等多方面条件的共同支持。 就目前来看,小学跨学科教研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研模式,要实现更进一步地推广与应用,除需对其适用范围作出进一步明确之外,在实践应用中,还需在教研资源库的管理、教研团队的优化、评价制度的建立健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获取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涛;孙启林;;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2 李翠白;;西方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3 石建刚;;新课程挑战传统教研[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4 刘z巡

本文编号:2540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540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