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华教会初等教育研究(1830-1937)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2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阳;;美国传教士与《圣经》汉译[J];金陵神学志;2009年01期
2 ;奇幻草原行,惊扰乱世梦[J];留学生;2017年11期
3 王笛;;一百年前,成都街头有150种小贩[J];视野;2017年12期
4 李梅;;借山短居[J];牡丹;2017年25期
5 左芙蓉;;文化冲突与融合——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转变[J];基督宗教研究;2006年00期
6 王春娟;;近代来华美国传教士及其中国观[J];黑龙江史志;2009年18期
7 周莉莉;;19世纪美国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女性形象[J];文史杂志;2007年04期
8 张涛;;美国与重庆交往的开端:19世纪末期的美国传教士与重庆[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9 李喜所;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J];历史研究;1998年02期
10 元青;史学界令人瞩目的热门课题──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J];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何丙仲;;1841~1860年美国归正教会在闽南地区的活动述评——读《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2 宋嘉树;朱玖琳;;宋耀如致孙中山函(1912年1月12日)[A];宋耀如生平档案文献汇编[C];2013年
3 赵艾东;洪泉湖;;1908—1922年美国传教士史德文在巴塘的医疗活动及与康藏社会的互动[A];藏学学刊(第7辑)[C];2012年
4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子杰;美国传教士葛维汉的四川情缘[N];西部时报;2010年
2 申红 隋翔宇;美国传教士慕拉第的中国往事[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李宗彦;从“2400万个信任”说起[N];人民日报;2013年
4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顾红亮;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中国哲学情结[N];文汇报;2012年
5 王永良;远和近的距离[N];宜兴日报;2012年
6 皇甫世俊;注意素质[N];银川晚报;2014年
7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陈文玲;村庄舆论的表达与规范呈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8 王建平;美国传教士用镜头记录下了东乡族[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记者 陈枫 通讯员 王海芳;中国首家西医院175岁了[N];南方日报;2010年
10 沈跃;客家女[N];中国档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才俊;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霄濵;美国传教士的中国形象(1830-1911)认知策略研究:一种跨文化视角[D];武汉大学;2015年
3 高黎平;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以芳;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何日取;近代以来中国人孝观念的嬗变[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19世纪美国传教士建构“中国形象”的文化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2 杨慧凌;美国在华教会初等教育研究(1830-1937)[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年
3 张明瑜;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响(1902~1937)[D];河南大学;2008年
4 彭剑;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宁美国传教士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傅永莹;美国传教士狄文爱德《新名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华;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美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蒙;狄考文教育活动及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8 乔原杰;美国传教士在朝鲜的地位与政治活动(1884-1905)[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李艳;卫三畏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丽红;美国传教士在晚清中美关系中的角色研究(1830-1860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2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59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