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23:41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进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带来了小学校本课程的硕果累累,学校正在实践中自主建构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强调了评价多元化,赋予多主体课程评价权利;学校发展现代化也进一步倾向于家校、校校、校社的协商共建,这些都对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小学校本课程评价在实践操作中认知广度较低;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参与程度和互动程度不够,表明了建构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是现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研究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并辅以访谈法。通过对三所案例学校的校本课程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挖掘协商评价案例片段,分析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的目的、主体、工具和活动;同时,对案例中的评价主体进行单独访谈。总结经验与启示,研究建构了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的基本策略和保障条件。协商评价是以建构性后现代课程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为基础的一种课程评价活动,它具有主体取向和过程取向整合的评价价值取向、评价要素多元化、主体互动协商、认识与发展功能等内涵。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就是评价主体对小学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结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并形成共同认识的公共活动过程。小学校本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具有内容发展多样化,发展形式丰富,发展周期较短的特点。其需要的评价应该具有动态性,是主体与课程的互动反思。而且,通过实践调研发现,小学校本课程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复杂、利益需求分化。说明小学校本课程评价的过程在本质上是需要协调的,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基于案例和实践访谈的分析,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的基本策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课程科学化发展的三维目的。必须通过扩展多元评价对象和组合评价指标于课程活动的具体策略,把形而上的评价目的具体到实践评价中。其次,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的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学生、家长、行政领导、社区代表和专家。不同社会身份的、分散的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应该从主体的评价意识、行为和权益等方面入手,建构课程意见征求信、开放校内课程活动和合理分配话语权等策略。再次,是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意见反馈策略。协商评价为保证多主体、多方面的认识与反思信息和评价意见都能被收集和利用,需要建构“兼听”性的意见反馈策略,运用发展性评价量表、调查问卷、活动观察、深度访谈等多种路径保证信息全面性。最后,是评价过程中的互动讨论策略,即通过多方座谈讨论和互动展示交流来实现主体间以对话为基础的解释、辩证和协同。加深协商评价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主体与活动、主体与课程的互动。为保证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策略的落实,提高协商评价的效率,需要建立主体训研活动;成立专设机构;建立主体勉励和课程优化淘汰制度等保障条件,促进主体自觉,协调主体间关系,保障协商评价结果有效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文平;;德国协商式教育督导评价的实施——基于海德堡市斐特略公爵文理中学[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期

2 文益民;易新河;韦林;;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09期

3 陈惠英;;协商对话式外部评价的内涵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04期

4 刘要悟;柴楠;;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5 傅欣;;校本课程评价工具开发:问题、理念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20期

6 毛强;郭亚军;;协商评价中评价者动态影响力的计算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4年05期

7 张华;;论课程领导[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02期

8 曹永辉;;河南省高等教育评价范式及价值协商机制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于海臣;;协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理念的现实选择——基于评价共同体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7期

10 叶波;;校本课程实施: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毛强;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协商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峰;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究[D];延安大学;2016年

2 陆慧佳;上海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喻玮;小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李达;校本课程评价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王秀梅;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宫黎明;校本课程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熊开明;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展开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91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791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6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