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基于体验的小学高段习作指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8:36
   小学高段是学生习于写作的阶段,是学生步入中学、大学乃至人生道路上写作表达的奠基石。在这一起步阶段,不管是教材要求还是学情要求,都倾向于学生亲身经历,并在经历中有所感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不断地积累经验与感悟,在习作时,能够合理地运用这些经验抒发这些感悟。在经历与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并获得一定意义的行为或者结果便是体验。体验不是一个新兴的词语,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们研究的对象。著名学者童庆炳先生认为体验是有关价值的叩问,强调的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胡斌将体验作为生活作文一个重要的部分进行阐述。对于作家而言,若缺乏体验,其著作也不足以震撼人心,因此,体验对于创作而言至关重要,教师更应在写作之初就引导学生对体验加以重视与运用。本论文拟在体验理论的基础上,学习众多学者关于习作教学的研究,研究小学高段习作指导的实施策略。本论文首先结合小学高段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的特点,以及体验在习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选题的缘起,对选题的相关概念以及文献研究综述进行阐述。其次对小学高段习作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小学生怕习作、想写却写不出来等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分析小学生缺乏体验意识和缺少表达体验方法等原因。然后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即需要遵循体验和习作指导两个原则。紧接着主要是针对现阶段学生体验缺失、体验意识薄弱、学生表达困难、词不达意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体验的小学高段习作指导的七种实施策略,分别是引导个性观察,培养体验意识;灵活设计活动,激发体验兴趣;创设多种情境,促进学生习作;抓住瞬间感受,捕捉习作灵感;教师实施介入,引导激活体验;巧借语言表达,重现体验意义;借助评价修改,再度反思习作。学生习作是一个从内积到外发的过程,其中内积与学生素材的积累密不可分,需要学生有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需要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而学生内在积蓄的外发则需要教师的参与,创设各种情境,激活以往的体验,并引导其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学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23.24
【部分图文】:

剪纸,色彩,作品,民间艺术


图 5.1瞧,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美不胜收的剪纸……请你任选一幅剪纸作品,自己观察,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习作。[1]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很少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即使本单元学过《姥姥的剪纸》,学生对剪纸也不算熟悉,习作 4 要求学生直接观察四幅剪纸作品,

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两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然后想想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娄红玉;;“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33期

2 郭家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行为动词”的反思与落实[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Z3期

3 傅登顺;;“先写后教”的习作学理思考与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08期

4 郑桂华;;“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Z2期

5 邓天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1期

6 彭春炜;;作文交互评改六步曲[J];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10期

7 倪文锦;;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3期

8 吴亚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对小学习作教学若干基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3期

9 王亚声;;有效作文讲评课五个环节[J];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31期

10 孙丽静;;观察体验 自主实践——小学六年级纪实作文《空气的奥妙》教学实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海;小学高段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优化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健曦;五官意象切入情境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常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4 丁宁;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5 南竹;小学中高段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玲玲;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7 侯改芳;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金卫聪;活动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D];温州大学;2011年

9 刘娜;对当今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问题的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丁义萃;中美日作文教学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6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866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e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