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反马太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口流动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反马太效应”研究
【摘要】:有限的教育资源要投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上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进城务工、异地经商等原因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随之而来的是大部分义务教育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适龄义务教育人口在行政所在地减少和城镇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适龄义务教育人口的增加。这就给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政府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为这些地区的学校配备了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以其达到与城镇和发达地区的投入相当。另一方面却是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人口随着父母的外出务工、经商不断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造成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率,出现空壳学校、空壳教室;而城镇和发达地区学校因这部分人的涌入,出现规模和班额过大,教学资源硬件紧张,而农村学校规模和班额过小,规模效益差,教学资源使用率低下的反马太效应。写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反马太效应”的研究,指出目前教育资源配置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为我国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的背景,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从我国家对义务教育区域投入差异和城乡投入差异两方面说明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第三部分阐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义务教育人口流动的关系。第四部分说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义务教育人口流动下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以教育的投资体制为切入点,分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提出解决“反马太效应”的方式。
【关键词】:人口流动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反马太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导论10-15
- 1.1 问题的提出10
- 1.2 文献综述10-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4 研究方法13
- 1.5 相关概念界定13-15
- 2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15-20
- 2.1 国家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长15-16
- 2.2 国家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6-18
- 2.2.1 区域教育投入差异逐渐缩小16-17
- 2.2.2 城乡教育投入差异逐渐缩小17-18
- 2.3 反马太效应案例18-20
- 3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义务教育人口流动的关系20-22
- 3.1 人口流动与义务教育人口流动20
- 3.2 义务教育人口流动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20
- 3.3 教育资源配置对人口流动的影响20-22
- 4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出现“反马太效应”22-24
- 4.1 流出地因生源减少导致教育需求不足,使教学资源效率不能充分的发挥22
- 4.1.1 流出地生源减少22
- 4.1.2 教育投入逐渐增多22
- 4.2 流入地教育需求过剩,教育资源供给不足22-24
- 4.2.1 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吸收流动义务教育人口能力有限23
- 4.2.2 民办学校规范化程度低,不能承担吸收流动义务教育人口的重任23-24
- 5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分析24-28
- 5.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24-25
- 5.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方式不合理25-27
- 5.2.1 区域配置不均衡25-26
- 5.2.2 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欠合理26-27
- 5.3 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与财力不相称27-28
- 6 创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解决“反马太效应”28-33
- 6.1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教育资源规划和调整提供依据28-29
- 6.2 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改革教育经费拨款模式29-30
- 6.2.1 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9
- 6.2.2 发放教育卡,使流动义务教育人口的教育经费得到保障29-30
- 6.3 因地制宜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使其与流动人口格局相适应30-31
- 6.3.1 流入地政府应拓宽公共服务渠道,为流动儿童提供充足的就学资源30-31
- 6.3.2 流出地政府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31
- 6.4 加强对教育卡接收学校的资质审核和管理,,促进教育质量提高31-33
- 7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5
- 致谢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光;;论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J];农业与技术;2007年01期
2 樊荣;;山西人口流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3 亢鸿玲;;民族人口流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4 王文卿;潘绥铭;;人口流动对健康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8年04期
5 ;当代中国社会人口流动机制的主要特点[J];学术界;2010年01期
6 李永宠;中国人口流动制度的趋向探析[J];生产力研究;1995年05期
7 明庆华;我国当代人口流动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周毅;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8年03期
9 李军,苏卫东;山东人口流动问题探析[J];东岳论丛;1998年06期
10 段成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北人口;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颖;;发达国家发展早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比较分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2 宋帅;;浅析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洋;郑思齐;龙奋杰;;中国人口流动的驱动力及空间差异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秀池;;北京市人口流动及居住意愿抽样调查及展望[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5 杨闯;;论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流动所面临问题[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6 周雪香;;明中叶闽粤赣边的人口流动与“客家”名称的出现[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7 陈刚;李树;陈屹立;;人口流动增加了犯罪吗?——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秋霞;;省际人口流动对各省市老龄化程度的影响[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张海洋;;中国移动因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的影响和管理需求研究论证报告(节选)[A];共识(2010春刊03)[C];2010年
10 郑信哲;;人口流动给朝鲜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喜与忧[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开新;加强对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杨成钢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从均衡视角认识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N];中国人口报;2014年
3 左蓝;人口流动不能忽视儿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4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探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俞宪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动因探析[N];中国人口报;2005年
6 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简论人口流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尚希;认识人口流动要有新视角[N];北京日报;2012年
8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把跨境人口流动与继承弘扬包容传统协调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视野下的人口流动[N];山西日报;2013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郑真真;中国女性人口流动与变化趋势分析[N];中国妇女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彭岩富;我国人口流动及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4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华民;论我国人口流动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6年
2 徐旭;中国转型时期的人口流动[D];厦门大学;2007年
3 周燕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周晓莲;西北地区人口流动的经济福利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杨亮;城市化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的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状况[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罗一荣;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法制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钱程;我国省际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王勇;京津冀人口流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9 丁会苹;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与人口流动(1912-1937年)[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柯贤和;大沐浴村人口流动与文化样式选择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6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01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