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四川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特征
发布时间:2017-12-15 14:09
本文关键词:论民国时期四川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四川凉山 民国时期 彝族学校教育 彝族社会教育
【摘要】:民国时期,彝族传统文化教育在凉山彝区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通过渗透在生活中的毕摩仪式、家支文化和家庭教养等方式实现对后代的培养;新兴的国家主流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地位。民国时期凉山彝区已初步形成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初期学校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抗战时期加速成长,其后因招生困难、经费短缺、双语教育缺乏等问题,多数学校停办,其中青年干部培训较有成效,民众教育则多浮于形式。民国时期凉山彝区现代教育在我国民族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基金项目“启蒙与改良:彝族土司岭光电民族教育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4XJA850002)的阶段性成果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2015-XWD-B0304)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凉山彝族聚居区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民国初年承袭清末旧制称宁远府;后设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归四川省管辖;1939年西康建省后划归西康省,称宁属;到1949年,境内设9县、3设治局、24个政治指导区。[1]民国时期凉山彝区的政治、经济都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其教育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出现,
本文编号:1292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29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