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育场域:主体异质性、惯习冲击与价值建构
本文关键词:“翻转课堂”教育场域:主体异质性、惯习冲击与价值建构 出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翻转课堂 教育场域 惯习冲击 主体异质性 价值建构
【摘要】:翻转课堂能实现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被称为是一种大势所趋的"课堂革命"。但我国诸多高校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并非完全如此,实施过程也遇到了重重阻力。根本原因为:翻转课堂是教育场域的新型子场域,势力范围小,与其相匹配的新惯习尚未形塑,受传统教学惯习的冲击大,并且主体异质性放大了冲击力量。通过运用资本、营造关系、培养能力建构翻转课堂新场域,创新制度、强化宣传塑造与新场域相匹配的新惯习,以新场域与新惯习的循环建构提升场域功能与价值,提升防预"旧惯习"冲击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OOC时期翻转课堂教育场域建构研究”(15YJA880099) 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4)247号]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5)291号]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OOC时期翻转课堂教育场域建构研究”(15YJA880099);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4)247号];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何晓芳;;大学治理场域中的资本、惯习与关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唐松林;李科;;角色神圣与符号暴力:传统教师隐喻的伦理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4 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5 尹达;;对“翻转课堂”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年02期
6 卢保娣;;场域与惯习:大学生学习的生成性动力机制分析[J];高教探索;2014年05期
7 徐长福;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8 杨伟杰;;翻转课堂:转变与挑战[J];教学与管理;2013年30期
9 寇敏娟;;论教师和学生的异同[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余以恒;;从“同一性自我”到“异质性他者”——谈教师学生观的跃迁[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丹青;;农业社会中的“醉翁”形象——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英译本《醉翁亭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葛忠明;论科学扩大的必要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俞宁;从科学理性到日常事务理性——常人方法学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突破[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王文祥;赵定东;;从功能需求看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视角的转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董伟;;对新自由主义的制度与结构评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周晓东;哈贝马斯的“认识论”与“文化滞差”中的图书馆学[J];图书与情报;2004年01期
7 王建民;;从“农民”到“农民工”的自我观念变迁[J];长白学刊;2010年02期
8 徐波,韩玲;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看其后现代主义思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陈宁;"百姓"、"公民"语义的社会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卜长莉;夏竞春;;结构功能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单位社区和物业社区居住环境比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志兰;;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建华;许斗斗;;企业文化的实质与气质——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谈起[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曾念长;;乡村旅游时代的“新农村建设”——以大金湖旅游区水际村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建华;许斗斗;;企业文化的实质与气质——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谈起[A];“改革开放与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姜地忠;;失海渔民发展资源的多重衰竭与渔区社会基础的振兴[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6 李昊;朱天;;从物质性规划到社会性规划——西方规划转型回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4年
7 崔聪;杨铃;魏松杰;;基于安卓移动技术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实践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郭佳;高东怀;宁玉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应用探析——以西北大学研究生《教育技术学》课程为例[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胡斌;;教师学术权利的宪法解读与保护[A];教师权利及其法律保障[C];2014年
10 王倩;;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教育课改研究[A];计算机与教育:实践、创新、未来——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淑东;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市场意识前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鲁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春怡;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婷;中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东梅;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恭敬;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学梦;后现代语境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岩;长春市民对婚庆市场从业人员社会期待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马丽丽;河北曲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状况考察[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7 王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活空间变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黄飞;对韩汉语教师社会融入迟滞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贺凤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卢强;;基于e-portfolio高校实践性课程评价模式的重构[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3期
3 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4 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5 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6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7 李树英;王萍;;教育现象学的两个基本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坤庆;;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9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年05期
10 陈惠琼;;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张翔;;教育场域中的信任及其教学实践意蕴[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王宝玉;;家长与教师何以相处?——基于教育场域中的信任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1期
4 张翔;;教育场域中的信任及其教学实践意蕴[J];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5 石艳;;“共同生存”何以可能?——教育场域中信任问题的社会学审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李松林;金志远;;教育场域:权力的运作与学生的境遇[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3期
7 左玉珍;;教育场域中的贫困大学生群体[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4期
8 闫旭蕾;葛明荣;;解析教育场域中“体罚”成因[J];教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9 杜驰;沈红;;教育场域中的制度同形与组织绩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10 马莹;;论教育性教学与自由开放的教育场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瓒;;乡镇作为教育场域的意义及其发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瓒;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钦芬;论教师的幸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昀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育人结构与功能[D];西北大学;2010年
3 刘卉;学校教育场域中学生自由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闫瑞;教师个性的养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晓兰;校外教育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08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30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