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微课程意涵三重判读

发布时间:2017-12-31 04:33

  本文关键词:微课程意涵三重判读 出处:《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课程 教育信息化 教学数字化 课程开发范式


【摘要】:探寻微课程之"微",它在呈现形态上"微小"或"短小"、知识挖掘上"精微"与"适切"、课程研制上"草根"与"开放"等表征的背后,还蕴含着特定的认知理据、视点差异与技术悖论。透视微课程之"课",它以学科知识点为起点,以学习者经验为依据,以经验的改造为旨归。审思微课程之"程",它以"课程要素的整全性""知识点间的系统性""微课程间的耦合性"为内在逻辑。从"微""课"与"程"三个向度加以判读,有利于建构微课程的分析框架,创新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课程开发范式。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icro" of microcurriculum, which represents "tiny" or "short" in form, "subtle" and "appropriate" in knowledge mining, and "grassroots" and "ope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lso contains specific cognitive motivations, viewpoint differences and technological paradoxes. It takes the subject knowled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learners' experience as the basis. The aim is to reform experience. To review the "process" of micro-curriculum. It takes "the integrality of curriculum elements", "systematicness among knowledge points" and "coupling of micro-courses" as its internal logic. It is interpret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icro-"" course "and" course ". It is helpful to construct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icrocurriculum, to innovate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microcurriculum and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adig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作者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教育学)青年项目“微课程视域下卓越教师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构研究(CIA130186)”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精品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2014jyxm752)”及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卓越教师‘研课’技能微课程设计研究(2014;XM228)”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随着大数据时代、云技术应用的汹涌来袭,顺应教育信息化、教学数字化的时代潮流,微课程以它短小精活、主题突出、易于扩充,适切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特质,正变革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然而,透视当下的实践,关于微课程的本真意涵、适用范围、应用模式等诸多问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的知识教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祝春兰;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文宇;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毕力格图;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胜利;数学概念的教科书呈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秀峰;“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梅;杜威的经验概念[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彤,马龙,高丽,施建明,姚萱,崔长勇;课程质量评估实测的分析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年01期

2 刘翠鸿;选择与组织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J];教学与管理;2005年13期

3 薛国凤;;课程问责:涵义、内容与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赵新亮;周娟;;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年10期

5 王变云;任志洪;;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估述评与展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张巍;齐民;赵明砚;;研究生课程质量监督与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03期

7 程芳芳;罗生全;;课程领导的伦理及其实现[J];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08期

8 王小鹤;;课程伦理建设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07期

9 ;我校进行主干课程质量评估[J];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10 王和文,陈燕玉;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肖琼;网络课程 质难保?[N];消费日报;2014年

2 山东省桓台县世纪中学副校长 曹俊芝;推动课程“三化” 促进学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唐青林;校本课程: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记者 董少校;上海30余所高校联手推出共享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3年

5 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把更多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远怀 文锋;八年质量立校 凸显质量品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张跃西;“必需”“够用”课程两化的依据[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实习记者 卢岳;早教别“叫”了![N];消费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中学选修课该如何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海涛;走向创新时代的大学课程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家明;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晓阳;地方高校硕士生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大勇;初中课程领导专业化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芳芳;课程领导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杨艳;让课程回归学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霞;儿童即课程:价值与可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崔丽;分布式领导理论视角的高中教师课程领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8 蒋雅俊;论中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天泽;高校网络课程工作量计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柳叶青;小学校长课程评价能力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58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358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5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