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负向排斥与弱势群体的政策建构
本文选题:教育政策 切入点:负向排斥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政策负向排斥有违于社会正义的价值追求,是弱势群体被排斥于公共教育受益之外的政策归因,具有相对性、能动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伴随着激化政策目标群体的矛盾和弱化政策制定合法性的社会风险。就政策运行的过程来看,教育政策需求的问题背景、问题诉求机制和决策过程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弱势群体的教育利益受到政策负向排斥的原因。弱势群体的教育政策支持,需要保证教育政策不滞后于其他公共服务政策,并且以社会设计的方式将不同群体引入教育决策过程中。
[Abstract]:The negative exclusion of education policy is contrary to the value pursuit of social justice and is the policy attribution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excluded from the benefits of public educa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ity, initiative and dynamics. With the social risk of intensifying the contradiction of policy target groups and weakening the legitimacy of policy making.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operati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policy demand, Both the problem appeal mechanism a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 education interest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are excluded by the policy to some extent. The education policy support of the vulnerable group needs to ensure that the education policy does not lag behind the other public service policies. And the different group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the way of social desig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综合改革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14YJC880003] 江苏省2015年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教育领域政策排斥问题的社会建构研究”[KYZZ15-0205]
【分类号】:G40-01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吕寿伟;;教育排斥与不公正的道德体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2 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托尼·阿特金森,丁开杰;社会排斥、贫困和失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3期
4 陈华;;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教育社会支持变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5 黄健荣;钟裕民;;公共政策排斥论:政策认知的新探索[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6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7 韩月;;教育政策排斥及其规避: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Z2期
8 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9 朱旭峰;田君;;知识与中国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一个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彪;;论徘徊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政府角色[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田飞龙;;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新思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段礼乐;;消费转型与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焦海涛;;论“促进型”经济法的优越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6 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7 陈彬莉;;学业分类过程及其组织制度基础——高考升学率统摄下应试体制的微观运行机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8 刘复兴;论我国教育政策范式的转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聂洪辉;;我国公众对慈善事业认识的几个误区及其化解[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杨晓玲;史海涛;;北美城市规划决策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以加拿大城市和土地使用规划决策听证为视角[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富;;官僚制的危机与变革——一个法经济学的解释[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徐琴;;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付克义;;增强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意识形态和执政绩效[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4 徐双敏;罗重谱;;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投资乡村社会资本的策略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解志勇;;正当程序:服务型政府建构的行政法机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董文媛;;现代行政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肖北庚;;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王娜;;正确认识校园暴力问题——兼谈不良人际关系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卜安淳;;不正当谋生:黑社会成员的人生取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生成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程瑛;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资源竞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丽艳;天津市塘沽区域教育政策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储庆;国家、教育与地位获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周爱萍;非营利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亚丽;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城市义务教育:现行政策的缺陷与完善[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赣萍;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限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李亚楠;边缘学生的形成[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7 索长清;城市弱势群体子女早期教育现状调查[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瑞;清末哈尔滨区域传统学务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研究(1861-1911)[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廉清;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杜思武;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湘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群体的社会权利与政策性排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任太增;王现林;;权利不平等与城乡差距的累积[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3 王锡锌;;我国公共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悖论及其克服——以美国《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为借鉴[J];法商研究;2007年02期
4 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10期
5 吴亮奎;;问题与责任“:极化”社会中的义务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6 马健生;教育改革阻力的利益性质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2期
7 朱永新;;教育改革必须问计于民[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2期
8 吴康宁;;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场域[J];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9 钟裕民;;基于社会公正问题的政策排斥分析框架[J];教学与研究;2014年09期
10 马力宏;论政府管理中的条块关系[J];政治学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清林;教育政策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17期
2 徐瑞,宋广文;依法治教背景下教育政策的价值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03期
3 贾莉莉;南非出台新的国际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4 吴成军;中国教育政策若干问题浅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王钢城,张军;从理想到实践: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演进[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0期
6 贾莉莉;澳大利亚出台新的国际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7 刘丽媛;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4年21期
8 刘世清;;论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结构与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江红霞;;简论教育政策制定中人的有限理性[J];教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10 胡春梅;;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之新视角:机制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德维珂·科拉罗;胡咏梅;梁文艳;;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概念、作用、系统框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刘继和;米佳琳;陈芳芳;;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能源教育政策及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田静;施江滨;;美国教育政策中“农村”概念界定的应用与问题[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齐红深;;试析历代教育政策对满族教育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Gerard Postiglione;;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翟巧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秦行音;;英国工党教育政策的简要历史变化及新工党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程细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谐社会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建忠;;赞比亚独立以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及若干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庞学光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科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加强教育政策执行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田虎伟;评论教育政策的创新之作[N];新闻出版报;2000年
3 周洪宇;建议成立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张以瑾邋张圣华;为了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赵改荣;教育政策惠于民[N];新乡日报;2013年
6 王心禾;那些教育政策不能跳过的程序[N];检察日报;2013年
7 政治及公共管理学者 阮思余;教育政策要接地气[N];东莞日报;2013年
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刘复兴;审视教育政策的一个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张瀛 张天雪;教育政策彰显民生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公众对教育政策关注度较高[N];文汇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园园;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凡;教育政策执行的网络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智超;教育政策执行的滞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庆蓬;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永坤;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博;多层治理语境中的欧盟教育政策[D];厦门大学;2008年
2 乔卫丽;关于教育政策学科名称歧义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邵岚;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成;教育政策与决策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葛军;教师教育政策历史考察与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董田甜;中国教育政策实施评估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葛安娜;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征徽;政府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10 吴妆容(NGO TRANG NHUNG);越南教育政策变革之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8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57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