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理论的美学意蕴与课程实践
本文选题: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 切入点:主体间性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在反思和批判传统教育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质性评价模式,开辟了教育美学和评价美学的新道路,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教育鉴赏的关键在于主体间的"移情"和"创造性感知",其心理过程包括体验和共鸣、理解和领悟、判断和回味。教育批评重视主体间的"理解"与"阐释",其心理过程包含感性直观与理性对话。鉴赏与批评的主体具有"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二者是主体间性的关系。这种鉴赏式的美学评价方法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感知和理性评价,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构建教学相长的教育主体;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享受。
[Abstract]:Education appreci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ism is a germplasm evaluation model put forward by Eisner, a famous American educationist and art educator, on the basis of rethinking and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evaluation, which has opened up a new way of educational aesthetics and evaluation aesthetics. The key of educational appreciation lies in "empathy" and "creative perception" among subjects, and its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cludes experience and resonance,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Judgment and aftertaste. Educational criticism attaches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mong subjects, and its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cludes perceptual intuitive and rational dialogue. The subject of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has "expectation vision" and "calling structure", which are the subject. This kind of aesthetic evaluation method is helpful to teachers' creative perception and rational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subject, and to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get rich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enjoy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AIA11155]
【分类号】:G4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宁川;;简政珍:意象维度中的哲与智——一位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张晓刚;凌继尧;;意象美学的澄明之境——读叶朗的《美学原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文革;刘同军;;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命运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王文革;;“不求甚解”解[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王昌树;;如何准确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段然;;《论语·侍坐》篇中孔子的美育思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红樱;;论环境审美价值的特性[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6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丛琳;生命向着诗性敞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徐立;20世纪前期(1912-1937)上海粤籍美术家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徐金龙;从资源到资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3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乔宇沫;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纯珍;中国门神画艺术语言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喻俊;美学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田径课程的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玲;从中西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看文学与音乐欣赏中的互相渗透[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9 戚顺欣;论吴德旋“清雕琢”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绪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黄色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永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的审美接受[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符有明;;读者的期待视野[J];写作;2001年10期
3 徐永泉;论少年小说与少年读者的期待视野[J];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山郁兰;接受之维的期待视野[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金凤;;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重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韩梅;;浅析读者的期待视野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才智;2009年23期
7 苏畅;;翻译与期待视野的互动——以“党的文学”的译介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8 姜建强;论尧斯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06期
9 张仁香;;“期待视野”与接受美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刘艳芳;;“期待视野”概念下旅游景点的英译[J];林区教学;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鞠贵芹;;阅读“期待视野”的形成分析及教学对策[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陶静;丰富期待视野 提高阅读兴趣[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巫慧;“狗尾”难“续貂”[N];文艺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明明;“90后”大学生的职业期待视野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欧阳妮;儿童期待视野下的童话翻译简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敏;期待视野理论的拓展与文学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4 张伟英;从期待视野视角看《格列佛游记》的两个中译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柯晓岚;论作者的文学创作期待视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谢晓茵;论接受美学中的类型视野[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金凤;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重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胡君;儿童期待视野的扩展与当今儿童文学翻译[D];中南大学;2009年
9 肖艳波;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任妍;从期待视野看《红字》的两个中文译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61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6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