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论课程发展中的要素与形态——基于“一”和“多”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24 00:06

  本文选题:“一”和“多” + 课程要素 ; 参考:《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年01期


【摘要】:课程的发展显示出从单一理解向多样综合的演进趋势,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一"和"多"辩证关系。用"一"和"多"的关系视角审视课程的语言和文本两大要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课程形态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统一的特点。课程的本质是多重因素复合的生成性知识,课程中师生关系是共生共存共赢的交互关系,课程结构是控制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共同体。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hows the evolution trend from single understanding to diverse synthesis, which contains profou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and "many". U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and "many" to examine the two elements of language and tex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ty of diversity and consistency of curriculum forms. The essence of curriculum is generative knowledge with multiple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mutual relationship of symbiotic coexistence and win-win. The structure of curriculum is a community of control and openness static and dynamic.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韩秋红;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06期

2 洪汉鼎;;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问题及未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4期

3 罗兰·巴特,杨扬;从作品到文本[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吉芬;;现象学视阈下“世界”和“家”内涵的演进——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阿伦特[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2 王敏;;回归日常生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4期

3 葛艳丽;;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4期

4 O@化强;;公平、正义的证成及实现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杨魁森;;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6 周立秋;;“异化”的生存论阐释[J];长白学刊;2009年01期

7 赵红灿;;理性与主体性的问题间性——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论域[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8 周立秋;;科技异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消解[J];长白学刊;2011年02期

9 肖坤;罗建国;王凤玲;;大学创新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10 胡云飞;;超学科视域中的教育关怀——基于一例学生行为规范话语实践的话语批判[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罗栋;;范式:构成及其差异本质[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李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对两种文化的融合[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赵峰;;无翼之“鸟”为什么需要“鸟类学”?——对温伯格观点的反驳与思考[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张峰林;;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思考[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5 孙承叔;;回到生活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革命转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耀明;论教学的差异性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6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戴国斌;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唐杰;胡塞尔哥廷根时期“同感”概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赵伟;时间与创造[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振林;现象学运动中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统观[J];长白学刊;1994年03期

2 聂敏里;;古代性和现代性,还是中国与西方?——对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考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课程形态的“四个活性因素”——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年06期

2 潘新和;;课程形态:说、写的联络与离异——中国写作教育史研究札记之三[J];写作;1997年10期

3 朱琴;;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形态多样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23期

4 张剑平;;“以阅读为中心”课程形态下的习作训练[J];小学教学设计;2010年13期

5 赵慧君,李建群;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12期

6 何娟,童隆,张薇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相关课程形态的关系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7 石淑玲;;让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劳技教育之中[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7期

8 张宇;;以“生”为本,开发特色校本课程[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3期

9 高振宇;;儿童哲学的中国化:问题与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8期

10 牛瑞雪;;从口耳相传到云课程:课程形态视域下的课程演变史[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冀芳;不同课程形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现状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4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794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4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