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图绘布迪厄教育社会学
本文选题:文化再生产 + 社会再生产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作为一种符号暴力理论,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基于文化专断性的理论假设。它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文化再生产的隐秘目的在于进行社会再生产。透过教学行动、教学权威、教育工作和教育系统这一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把握布迪厄教育理论的内在肌理构成。各个阶级的教育习性与其在社会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相关。通过将社会区隔转化为学术区隔,教育体制将社会区隔合法化了。教育体制垄断了特定资本,主要是文凭的生产、分配和转换,并以其区隔的逻辑向社会世界强加以符号暴力。权力场深度渗透、影响着教育场,威胁着教育自主性。布迪厄的教育理论及其经验研究,引起了诸多争鸣,它具有进一步思考的价值。
[Abstract]:As a theory of symbolic violence, Bourdie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rbitrariness. One of its main points is that the hidden purpose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is social reproduction. Through teaching action, teaching authority, educational work and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ir logical relations, we can grasp the internal texture of Bourdieu's educational theory. The educational habits of each class are related to their position in social space. By transforming social divisions into academic division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legitimizes social division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monopolizes the specific capital, mainly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ploma, and uses its partitioned logic to impose symbolic violence on the social world. The deep penetration of power field affects educational field and threatens educational autonomy. Bourdieu'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have caused many controversies, and it has the value of further thinking.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G40-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罗兴根;教育平等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两种态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孙志飞;;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司诺;;从功能主义教育观看中学语文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何李来;;论教育学的人学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9 宋红霞;;浅议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何爱霞;简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季苹;;美国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孙俊三;谢丽玲;;论西方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吴有富;;促进贵州民族高校建设的几点思考[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叶萍;;浅议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的问题——基于对教育资源的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扈海鹂;;中国后农业税时代的“非同质性”农民[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纪春梅;;西藏农牧民子女学业成就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以拉萨七县一区农牧民子女学业成就为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家鹏;;“金砖四国”教育平等程度与高等教育竞争力关系的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周霞;;中国区域教育机会平等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红霞;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8 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姜一蕾;关于在义务教育中实施市级统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玉桂;转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周铁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孙巧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秀娟;农村初中后进生成因与转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曾淑军;语言教育与社会区隔的生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阿艳芳;竞争与公平:优质高中教育机会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春玲;;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2 杨舸;王广州;;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误用与改进——兼与《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平等》一文商榷[J];社会学研究;2011年03期
3 李春玲;;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对杨舸和王广州商榷文章的再商榷[J];社会学研究;2011年03期
4 欧贤才;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5 蒋中一,戴洪生;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4期
6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7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伟,杨昌勇;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易东平;论学科体系中的教育社会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楚江亭;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1期
4 庄西真;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5 高水红;“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6 邓伟志;;教育社会学的前沿问题[J];群言;2004年01期
7 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宏观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7期
8 董泽芳;关于社会转型期教育社会学使命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2期
9 吕鹏;论教育社会学的性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徐赛虎;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翟本瑞;;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 儿童读经运动的教育社会学反省[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张白;教育社会学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潘懋元;社会学眼光研究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寅滢;“三好学生”:一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林艳;学校组织中的病理现象及其诊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太忠;隐蔽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俊翔;边缘生存:“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学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54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5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