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日本教育工学理论体系构建理路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8-05-14 13:16

  本文选题:日本 + 教育工学 ; 参考:《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9期


【摘要】: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一直都是一个大难题,归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对理论体系构建理路中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辨别不清。基础理论一般是指一门学科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一定稳定性、根本性和普遍性的理论。稳定性强调的是理论的不变性,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公认度,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理论,而不是某种推测、意想或判断。对于一门综合性学科而言,基础理论来源于其它学问领域是没有问题的,并且也是必然的,因为教育技术学就是一门交叉性"杂技"之学。但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核"即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必然地要有其特殊性,这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亦或是本学科在学术之林中立足的关键所在。通过比较的方法,从日本教育工学的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构建过程之中汲取营养,以期对重新审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带来了一种新思路。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always been a big problem,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may be that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can not be distinguished clearly. Basic theory generally refers to a discipline system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and has a certain stability, fundamental and universal theory. What stability emphasizes is the invariance of theory, which is often said to be a theory that can stand the test of time and practice, rather than some kind of conjecture, intention or judgment. For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the basic theory from other fields of learning is no problem, and is inevitable, becau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cross "acrobatics". However, as the core of a discipline, the most cor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must have its particularity, which is the key to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other disciplines or to establish a foothold of the subject in the academic forest.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this paper draws nutrition from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ory foundation of Japanese educational engineering, hoping to bring a new way of thinking to re-examin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日本教育工学本土化创新之路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6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晓东;存在万能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吗?[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2 钟柏昌;李艺;;中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关于理论体系的评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3 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4 王续琨,周心萍;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及其《技术哲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4期

5 王巍;科学说明和历史解释——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方法论统一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6 孙立会;李芒;;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问题再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宝乾;;法律意义世界的进入与困惑——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读后[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2 郭雷振;;学科标准视域中的“高等教育”学科属性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3 杨明宏;祝峰;;呐喊·匡正·引领——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理论”之解[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1期

4 刘文纪,袁华平;英语语法教学新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袁昱明;远程教育学的元研究和学科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9期

6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7 任剑锋,焦建英;教育技术的多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8 沙景荣,王晓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学思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9 徐晓东;;从组间比较到个体内比较的回归:重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10 周正贵,杨流元;研究式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宁;;新建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一些体会[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2 王增鹏;;“不变性概括”说明——从与D-N说明模型的差异视角看[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叶成林;基于网格的移动学习系统建模与设计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媛;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分析[D];东北大学;2005年

5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青霞;高职教师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郑伦仁;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克抗;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下)——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2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3 孟红娟,郑旭东;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5 李龙;;加强史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一)——“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6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7 李康;;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几个学科标志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8 李艺;安涛;;谈教育技术研究中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的缺失[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9 钟柏昌;安涛;李艺;;中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关于逻辑起点的评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10 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我看到的日本教育——访日见闻摘记[J];教师之友;2001年09期

2 张莹;;浅析日本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J];新西部;2010年06期

3 iJ鄂,

本文编号:1888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88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9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