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与应付方式关系
本文选题:留守儿童 + 个体歧视知觉 ; 参考:《中国公共卫生》2015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为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自编个体歧视知觉问卷(PPDQ)与应付方式问卷(CSQ)对333名小学六年级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问卷中总个体歧视知觉、思想观念歧视知觉、行为接触歧视知觉、不良影响归因歧视知觉、犯错倾向歧视知觉、被对待方式歧视知觉因子分分别为(1.37±0.41)、(1.21±0.43)、(1.31±0.59)、(1.38±0.59)、(1.31±0.58)、(1.64±0.67)分,应付方式问卷中自责、合理化因子分分别为(0.41±0.28)、(0.45±0.24)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个体歧视知觉对其自责(β=0.269,P=0.000)与合理化(β=0.228,P=0.002)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其解决问题(β=-0.178,P=0.016)有负向预测作用;被对待方式歧视对其自责(β=0.252,P=0.001)与合理化(β=0.238,P=0.001)有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接触歧视对其求助(β=-0.169,P=0.022)有负向预测作用,不良影响归因歧视对其解决问题(β=-0.152,P=0.040)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个体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应付方式产生消极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individual discrimination and coping styl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suring the mental healthy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Methods 333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in grade six of primary school were investigated by PPDQ and CSQ. Results the total individual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ideological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behavior contact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dverse influence attribution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error-prone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individual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The scores of perceived factors of discrimination in treated manner were 1.37 卤0.41 卤1.21 卤0.43, 1.31 卤0.59, 1.38 卤0.59, 1.31 卤0.58 and 1.64 卤0.67, respectively. The scores of self-blame and rationalization in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were 0.41 卤0.280.45 卤0.2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total individual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had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blame (尾 0.269P0.000) and rationalization (尾 0.228P0. 002). It has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ts solving problem (尾 -0.178P0. 016), discrimination by treatment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ts self-blame (尾 -0.252) and rationalization (尾 0.238P0. 001), and behavioral exposure discrimination has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ts help-seeking (尾 -0.169P0.022). Negative impact attribution discrimination has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problem solving (尾 -0.152 P0.040). Conclusion the perception of individual discrimination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coping styl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作者单位】: 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1YB079)
【分类号】: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赵富才;庄伟;贾绪计;;青少年完美主义与应付方式和抑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8期
2 张述萍;成丽娟;刘芳;;456名医科在校大学生应付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07期
3 桑海云;;优秀生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S1期
4 张文燕;王洋;程鑫;;硕士生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间关系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陈国典;范昌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付方式的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1期
6 叶华奇;;高中生“应付方式”现状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凌华明;凌华龙;;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的相关调查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梁宝勇,郭倩玉;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 Ⅲ应付方式与人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9 施承孙,董燕,侯玉波,侯桂芝,周晓梅;应付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10 刘宣文,江帆,董岩芳;我国近十年来应付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鸿;;海员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A];江苏航海2010年第4期(总第85期)[C];2010年
2 张妍;许芳;张瑞娟;;普高生与职高生自尊、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付春江;陈莉;;出租车司机信任他人、应付方式与焦虑的相关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瑶;吴振云;孙长华;吴志平;许淑莲;姜涛;;应付方式年龄差异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吕施民;;服刑人员睡眠状况调查[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姚斌;王延松;;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状态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豹;谢薇;陈晓;;中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倪维广;李维希;薛武;;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影响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楼美丽;;父母养育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应付方式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董蓉蓉;林崇光;宫本宏;黄国胜;陈立翰;何金彩;;心理健康及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温州民工学校及普通学校学生调查[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哲宁;学会应付心理危机[N];大众卫生报;2002年
2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教授 刘哲宁;心理危机应付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湘雅医学院附二院 石笑;下岗后的认知误区[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婷;大学生逆境应付方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和青;民航飞行员心理状态与个性及应付方式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黄国荣;服刑人员家属应付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段玉香;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及其与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凌姗姗;企业员工心理冲突、应付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莎;成都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旭良;韧性角度下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邓慧娟;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文峥;高职艺术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及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宝佳;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与压力反应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9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91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