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能力初探
发布时间:2015-05-16 08:55
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能力初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再教,而在教学生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乐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唯有成功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展示,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学习小组的确立一般由前后四人组成,小组成员在自由探索的基础上,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共同研究,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这样小组成员是平等的,学生是主动参与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罗斯福新政的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你们是罗斯福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渡过危机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农业、工业、金融、工人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政策。这个时候,学生的心态和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外部的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一个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研究者,一种自豪感、使命感会油然而生,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中。
二、培养学生比较分类的能力
历史知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如果不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学生将茫然而摸不着头脑。所谓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他们之间的同或异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有比较相同点和比较异同点两种。如果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比较相同点:时间相同,都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性质形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相同,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后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纵向比较法如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一些成败得失。比较异同点的例子更多,如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比较:距今时间不同,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体质特征不同,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工具不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生产活动方面,北京人采集狩猎,山顶洞人采集渔猎;山顶洞人还懂得爱美;用火方式不同,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社会组织不同,北京人是原始人群,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分类在经济史和文化史上用得较多,如将宋元科技分为建筑、印刷、军事、医药等;将经济史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又将手工业分为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三、培养学生学科渗透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各们学科之间的渗透性越来越强。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首先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最主要的应该着眼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石器时代对应原始社会,青铜时代对应奴隶社会,铁器时代对应封建社会,机器生产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农民起义、历次改革、工业革命的后果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有: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前启蒙思想运动等。
还要借鉴“史地不分家”原则,加强时空概念的结合。如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即北非的尼罗河(古埃及)、西亚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南亚的印度河(古印度)、东亚的黄河流域(古中国),且这四个国家都是农业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跟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国家都处在温带或热带,有肥沃而易于开垦的土壤,有充足的水源,这些都有益于定居、生息和繁衍,并为古代农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地理环境是促使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原因之一。
对史料的处理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中学语文课本提供了大量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历史上一定时代的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情节感人,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再造过去的历史形象。如我们历史课上学习到红军长征时,可以联系与语文课本有关的文章:《老山界》、《七根火柴》、《红军鞋》、《草地晚餐》等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险阻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创新思维包括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求异性、开阔性。引导学生养成爱思考、爱问问题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让学生养成积累资料和记忆历史的习惯,可以让知识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形成创造的契机;让学生形成辩论的活跃气氛,遇到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报、排演历史剧、开辩论会等。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能只抓眼前的分数,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使学生在博学多才的同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而不是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本文编号:20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357.html